學校教育有其鮮明的優勢所在,包括對系統的文化知識的傳授,對基本技巧、基本技能的培養,對集體意識和基本公民道德的培養等,這些都是學校教育做得好的地方,但在關注學生差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校處于朝陽區核心區域,但學生數量不多,因此必須在改革的大潮下走出一條適合本校發展的道路,以更好地提升辦學效果。在小班化教學基礎上實行個性化教育就是我們在發揮好現行教育優勢的同時,針對其弊端進行的改進。
通過摸索,我校已構建了“以國家課程為主,綜合實踐融合,社團活動補充”的育人模式,樹立了以培養“學會做人,學會生活,認知社會,認知自我”的體中學子,使學生在全方位得到發展的同時,發揮各自的“長板”,個性得以發揚的育人目標。
深度開發教材,立足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要求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和培養目標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的二次開發,開展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習慣和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強調在落實學生主體的基礎上,著力培養其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以學科月為載體,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科知識得到延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展示,綜合素養得以提升。
打破學科邊界,開展多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根據學校三年規劃,我們出臺了《體育場路中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三年規劃》,其中的活動課程計劃我們也稱之為“76431計劃”:即三年時間使學生進入7個博物館,6大市屬公園,4個功能教育場所,3個學生實踐基地,學生利用假期自主進行1次社會實踐活動。2016年,我校成功申報成為北京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色校。學校精心策劃、認真組織了多個對學生影響大、印象深、效果好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動手,用腦,入心,在品德、學習、合作、情感、溝通、交流以及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校本課程促進個性發展,讓教育致力于遠方的成長。結合學生、教師及學校實際,我們開發了多個校本課程和個性發展類社團,為整體提升學生素養搭建平臺。剪紙書法社團、色粉畫社、民樂團、合唱團、中英文戲劇社、小小電臺、工匠智創等社團,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到,首先,要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每一個個體,而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是一種個性的存在,所以說尊重人歸根到底就是尊重人的個性。其次,要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教育過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根本上就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對教師提供的多樣的教育資源進行自主的選擇。學生面對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只有具有了自主選擇權,才能避免簡單劃一性的教育,個性的發展才有希望,生命潛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才能成為現實。
為了盡可能地照顧到每個學生,我們實施了有差異的教學,本質上就是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學和能力范圍內能接受的教學,最終使有差異的學生能夠得到普遍發展。班級授課制下旳個別化學習體現在:
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個別化學習要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為學生創造可以自主選擇的條件。它旨在一方面適應學生差異,另一方面促進學生發展。具體而言,我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制定了學習目標、學習計劃,設置時間進度表,分時段對自己的學習效果與學習結果進行反饋。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了一種自我追趕的學習氛圍。需要注意的是,個別化學習不代表閉門造車,學生之間交流學習經驗和資料也非常重要。
教師實施分層教學。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將學習進度和認知風格相近的學生分到一個組。一個班根據人數而定進行分組,一個組有四人為宜。在每組選出一位小組長,負責匯報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組織本組學員參與學習活動。每組達到一定標準后都要對該組的全體學員給予獎勵。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小組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的局面。
為了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可以幫助某方面薄弱的學生,采用幫帶制進行分組;也可以是具有共同學習興趣愛好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如對某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分成一個小組,促其共同學習探討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另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基礎薄弱一些的可以選擇從基礎性目標開始,然后是發展性目標,最后是高層目標。學習基礎好一點的可以選擇高一點的目標,如跳過基礎性目標,直接設定發展性目標,最后實現高層目標。
在作業設置上,要具有一定的彈性。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難易程度和數量適合的作業,從而使學生強化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作業量不宜過大,關鍵是題目要有典型性和針對性,能起到強化知識,培養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的目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試題類型,包括基礎性習題、提高和發展性試題。基礎薄弱一些的學生可以先從基礎性試題做起,最后再進行提高練習。
通過對學生的分層培養,尤其是在中考階段進行的小班分層教學過程中,我校總結了一系列的經驗,從而保證了在中考中取得優異成績。
教育評價中過分強調學生在班級中的位置以及和其他學生的比較,容易導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誤導學生的發展方向。甄別性的教育也使得學校和教師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只有看到每個學生的發展過程,通過對比從過去到現在的歷程,才能正確評價一個人。只要現在比過去進步了那就是值得認可和贊揚的。
樹立發展性評價理念。評價是為了進一步的改進,是診斷并矯正從而指引個體進一步發展的手段。因此,教育評價過程中要樹立發展性的理念。評價每個學生時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成績,還要考慮到試卷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平時表現,以及與上一次成績的比較,來綜合診斷學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樣,教育評價在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改進和自身發展上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我們反對通過甄別評價打擊和挫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樹立發展性評價理念重視學生的多樣性、整體性和發展性,面向學生的未來進行評價。要探索差異化學生的教育方法,對學生多予以鼓勵和幫助,看到學生的進步,發揮學生的特長和優勢之處,對其薄弱的地方多進行幫助和引導,最終使得教育評價切實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運用差異化評價尺度。對學生的評價要采取差異化評價尺度,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情況各異的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優劣勢分析以及發展狀況為其設置差異化評價尺度。比如可以采取個體內差異評價,它是以被評價對象的過去為基準,與現在相比較,即參照學生過去的基礎進行評價;或者以被評價對象具有的幾個方面中的一個方面為基準,與其他方面進行比較。例如,一個學生的外語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水平,可以通過全面的考查,比較其哪些方面好一些,哪些方面差一些。
采取多元化評價視角。對學生作出評價時,要看到每個學生身上的獨特性。應該采取多視角,既看到學生的優勢也看到他的劣勢。因此,對學生做出評價時也應全方位地考查,包括學習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個性化教育提倡釆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尤其強調“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發展性評價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反饋功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端正學習態度、樹立自信心;過程性評價則重視過程的記錄與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小班化教育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發展的重要載體。小班化教學基于教育“以人為本”的思想,可以讓教師將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更多地投入到學生身上。學生在獲得更多關注的同時,良好的個性得到發展,這將使他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