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提倡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自主建構獲得知識。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為激發聽障學生幾何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筆者進行了以下嘗試。
為聽障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在“做”中學,有助于其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握時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下自制學具,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前,筆者布置了讓學生自制一對全等三角形的作業,并請學生思考“你的制作依據是什么”。為了鼓勵學生求新、創新,教師承諾“哪位同學的方法既正確又與眾不同”,就可以獲得特別“獎勵”——到其他班級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的作業不僅讓學生經歷了“思考,動手,驗證,修改,再驗證”的過程,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極強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其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提問可以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能激勵學生思考、發問與探索。教師在提問時應聚焦學生的思考過程,在緊追學生思路的同時,激發學生廣泛而深刻的思考。教師提出的好問題有時就像是學生思考的觸發器,有效激發疑問,是學生進行后續學習的動力之一,而在提問時,教師不僅要將問題“拋出去”,還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內容,將問題“收回來”。
如在進行平行線性質定理的教學時,筆者在讓學生復習性質定理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果把已知和結論互換,產生的新命題是什么?” 面對學生很快給出的答案,教師接著追問:“這個命題成立嗎?”學生有的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更多的則表現出猶豫不決。此時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我們判定定理的推導過程,能不能類比一下進行論證呢”?如此通過有效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做好鋪墊。
視覺是聽障學生信息輸入最主要的途徑。在幾何教學中,教師應關注聽障學生的視覺特點,運用多媒體進行演示,加深學生對相關幾何知識的理解,同時對聽障學生進行潛能挖掘。以《平行線的性質》教學為例,教師運用幾何畫板可以靈活展示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的各種情況,并能精確地顯示角度的大小,直觀性很強。這就化解了傳統“直尺、粉筆”式教學難以解決的“動”和“量”上的問題。
幾何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運用幾何語言、作圖等進行演繹推理。大量的幾何概念、定理都是用特定的數學語言來敘述的,幾何圖形的數量關系和位置關系也都是用幾何語言給出的,至于推理與論證過程更離不開幾何語言。因此,關注聽障學生語言理解上的困難,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干預十分重要。筆者認為在幾何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幾何語言理解能力的培養,加強幾何語言規范化教學,注重自然語言、圖形與符號語言互譯的訓練。
總之,聾校初中“平面幾何”教學要重視聽障學生的語言需要和視知覺特點,要提供足夠多的體驗活動,要充分信任學生,提供能夠促進聽障學生發展、符合聽障學生能力水平的學習任務,提高聽障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作為聾校教師尤其還要注意增強自我的手語應用能力,以生動、科學的手語促進教學實施,提高知識傳遞的準確性與生動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接收、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