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500萬字以上。”由此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閱讀是學習之母。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對其他各個學科的學習會產生重大影響。一個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也應該是比較強的。要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熱愛閱讀的習慣,必須重視對其閱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興趣是通向學習樂園的向導,它能引導你在知識的樂園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勞;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可以加快人獲取知識的進程;興趣是成長的前提,凡成才者,事先都具有喜好某種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在小學時期對某種事物的興趣,如果不受客觀因素的干擾和制約,往往可以轉化為將來從事某種專業活動的動力。猶太人有這樣一個習俗:在孩子小的時候,母親就會把《圣經》翻開,在上面滴上蜂蜜,讓孩子去舔食。其實,這樣做的用意無非是想讓孩子從小牢記:書是甜的!讀書是一種美好的享受!由此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的內部動力,才能促使其主動去探索、研究,豐富知識,積累語言,提高寫作能力,進而發展智力及學習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以講誘趣。一有空,我就會給孩子們講《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以娓娓道來的語言帶他們進入美妙的童話世界,從而激起他們強烈的讀書欲望,誘發其閱讀興趣。
以境誘趣。班級圖書角的建立把孩子們帶進了書的海洋。書是孩子們從家中帶來的,百十余本書濃縮了每一個孩子的閱讀生活。圖書角是隨時開放的,在小圖書管理員的精心安排和組織下,孩子們的閱讀世界不斷豐富,閱讀交流也日漸密切。
為了幫助學生科學安排家庭閱讀時間,營造讀書氛圍,我設計了《閱讀反饋卡》,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開始時家長可以監督孩子,每天晚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至少規劃15分鐘來讀書,并要求做到準時閱讀,慢慢使其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從而堅持學習,學而不厭。
以獎誘趣。合理的獎項設置,能使孩子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中。比如,對于讀書積極和反饋表填寫出色的同學,可以設計“小書蟲”明星卡;對于在讀后感交流中表現突出的同學,可以設計“小小作家”獎狀,從而不斷激勵鼓舞學生,增強閱讀意識,形成閱讀習慣。
小學生大多情感豐富、外顯,喜歡豐富多彩、形式靈活的活動。基于此,教師可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將單調枯燥的知識傳授化為有趣的活動課,讓學生在集知識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活動中,激發興趣,習得知識,形成能力。
編、排、演童話故事活動,是課內閱讀向課外延伸的一種大型的語文活動,它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傳統授課模式,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這一活動促使學生首先去閱讀故事,在深入解讀作品、研究形象的基礎上,還可以創造性地理解和活化作品中的形象,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同時,課堂主人翁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悅也會使他們終身難忘。
另外,還可把活動課的靈活性延伸至課堂,使課堂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活動效果能大為提高,更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興趣。如可以組織一系列的閱讀活動課,如好書推薦會、讀書交流會、成語故事會、精彩回顧等等,以精彩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閱讀方法是人們為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而在閱讀過程所采用的閱讀行為方式與手段的總和。閱讀主要是一種感知過程,所以閱讀方法本質上是關于感知與思維的方法。課外閱讀方法的指導是增強學生課外閱讀能力和效果的關鍵。
適當指導,教會選擇。閱讀是一項反映個性和人格的活動,而讀物的選擇正是個性的表現。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樣就不利于閱讀質量的提高。現今社會漫畫類、搞笑類書籍盛行,往往極易引起孩子們的住意,產生不良的閱讀后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要避免放任自流,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
結合興趣,適時推薦。孩子天性活潑,選擇適合他們個性、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讀物,孩子才會樂讀、愿讀。魯迅先生曾經說過:“看書必須同蜜峰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因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文學及通俗科普類讀物,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
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必須與課堂教學相配合。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指定一些閱讀的范圍,使課內外閱讀相得益彰。如教完《可愛的草塘》一文后,可以向學生推薦《最美是北大荒》《北大荒的秋天》等,使學生對課文理解得更加深入。
指導方法,培養習慣。一是要讓學生邊讀邊思。托爾斯泰說過:“知識只有靠積極思維得來而不靠記憶得來時,才是真正的知識。”因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邊看書邊質疑, 并能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來分析解答,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二是要讓學生邊讀邊記。教師可結合學生的采蜜集,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及時摘錄優美的詞句、新問題、新知識,以便以后查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三是要讓學生學會默讀。默讀是無聲的閱讀,便于學生集中注意力進行獨立思考。四是要讓學生將精讀和泛讀相結合。既保證透徹理解,又保證一定的閱讀量。
為了讓孩子在每一階段的閱讀中都不斷有成功的體驗,使閱讀的興趣不斷延伸,教師可以在班級墻壁上設置“美文欣賞”“心靈感悟”園地,定期將孩子們的優秀習作、讀書感悟進行展覽,并給予適當獎勵;在黑板報的一角開設“讀書郎”欄目,推薦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家和作品,介紹讀書方法;不定期舉辦班級手抄小報等。通過種種不拘一格的形式, 把課外閱讀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引領學生保持持久的閱讀興趣。
幫助孩子建立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構建廣闊而精彩的閱讀天地,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生活內容的一部分,讓書籍成為孩子們的精神伴侶,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事。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無論是科技的還是人文的……一切凝聚人類文化精神、充滿正能量的讀物都應進入孩子們的視野,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