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龍新小學 胡智華
伴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我國農村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也發生了較大轉變,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時刻做好心理準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計劃。而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可大幅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也可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這也是我國農村教育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之一。
首先,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很多教師都十分看重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及課堂知識的講解,但卻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培養,在講解完某一知識點之后,教師經常會為學生布置大量習題,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已學知識,但現實效果卻并不理想,不僅不能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提升,同時也限制了其創新性思維的發揮,長此以往,嚴重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實際要求,不利于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其次,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情境的設計至關重要,通過教學情境,可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思維活躍性。但對于農村地區的小學而言,由于基礎條件較差,教師能力有限,因此,在設計教學情境時也較為盲目,且具有片面性,形式化明顯,如此便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同時也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和教學資源。
最后,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但并非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放任學生,而是要學會引導和激勵。但很多農村數學教師在課堂實踐過程中,卻并不能為學生提供價值引導和幫助,整個學習活動的組織十分敷衍,目的性不足,且學習目標也不夠清晰明確,故根本無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降低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當今社會,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創新性人才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優勢十分突出,由此也凸顯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若教師仍按照原有方式進行教學,便會抑制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而生活化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將常見現象或問題融入教學實踐,以此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活躍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大腦,與此同時,也可為其提供很多探索實踐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創造力。
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僅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還可大幅度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激發其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通過教學與實際緊密結合,可讓學生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地應用于日常實際,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而通過生活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可極大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生活中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問題引入課題,使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如此可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使其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從而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學習數學學科的主要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點,而是要使其能夠將課堂中學習到的知識靈活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轉換為學習動力。新課程改革標準對生活化教學做出了明確要求,即要求廣大教師通過義務階段的數學教學,使學生能夠真正獲得進一步發展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生活所必要的數學思想、生活知識以及應用技能,同時還應學會用數學思維去分析和觀察社會,輕松地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相關問題,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在此情況下,便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將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與數學知識進行聯系。
例如,在農村小學六年級教材中有關于“利息”的相關內容,而這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十分常見。因此,在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周邊的鄉鎮銀行了解相關的利率,在家庭存款中,學生也可以借助自己學習到的知識表達見解,之后將其知識應用情況反饋至課堂,與教師和學生共同分享。很多學生在春節期間都會收到壓歲錢,故教師便可讓學生們對本金和利息進行計算,之后共同探討利息最多的存款方式,以此將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帶入課堂,不僅可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同時還可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對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很有幫助。
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利用生活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如此不僅可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生動,同時還可提升學生的聯想能力,從而達到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乘法估算”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首先應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預習、討論和交流,待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需讓學生明確若想進行估算,首先應留下兩個因數的最高位,再去除后面位數之后得到近似值。
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在正式講解之前為學生布置一道生活化練習題,如在生活中尋找可以用來估算的問題,并根據自己的能力將其改編成數學題,這對于剛接觸該類知識的學生而言難度較大,為此,教師可列舉一些簡單案例,如課桌的估算,在帶學生初步了解之后,再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也開始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該技術具有聲像俱全、圖文并茂等優勢。因此,教師可充分借助其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此改善以往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課堂,以免使學生產生棄學、厭學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若現實條件允許,還可讓學生親手操作多媒體,為其搭建展示自我才華的平臺,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小學生好動活潑,自控能力較弱,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模擬游戲。
例如,在學習“方程”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結合現實生活中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運動會創設游戲情景,如參加運動會比賽的男同學和女同學的比例為3∶7,由于列隊需要,因此需將女同學中的3人轉移到男生的團隊中,之后男同學和女同學兩隊的比例變成3∶2,問題是原來男、女同學每隊各多少人?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案例,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游戲的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方程和比值知識的了解,課堂氛圍空前活躍,轉變了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促進了師生的互動交流。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知識的到來,數學學科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將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于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強調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也大幅度提升了其學習興趣,可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現實生活,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下理論脫離實踐的問題,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及未來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