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文山初級中學 戴玉娟
在傳統意義上的學校教學中,往往是通過行政班級的劃分組織進行的班級制學習。然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以及對學生了解的進一步深入可以發現,班級學生在接受能力、行為習慣、學習狀態上有很大的不同,統一教學之下難免會發生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跟不上”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采用分層教學,并進一步實現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是教學發展的一大創新性嘗試,現已有學校進行了積極的實踐。
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實現分層走班教學模式是一種創新發展,也可以理解為是分層教學的進一步提升發展。在當前教學環境下,運用分層走班教學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其一,真正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長期以來,隨著新課標興起的“學生本位”理念已經在教育工作者心中扎根,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很多時候教師也在努力變通,卻總是摸不到變通的根本所在。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分層走班的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其意義就在于能夠更進一步打破行政班級的限制,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著手展開教學工作,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更具針對性的學習任務,全面推動教學的發展,是教學工作的一大突破。
其二,分層走班的教學能夠真正照顧到每位學生,盡管新課標下許多班級已經取消了內部排名,但是還是會大面積存在年級排名,學生在一個行政區劃的班級下,就成為班級的一分子而進行班級成績的匯總。在這種情況下,”學困生”往往會被突出地擺出來。除此之外,在很多班級,盡管教師努力嘗試分層教學,但在有限的45分鐘時間內很難照顧到班級的每一位或者每一個層次的學生,教學工作慌亂而零散。而在分層走班大環境下,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以及班級管理中仍然歸屬到原來的班級,但是到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自覺劃分成為幾個班型,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班型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案,全面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分層走班的前提是能對班級學生進行合理的劃分,找到學生的癥結所在。在一般情況下,學生會被分為A、B、C三種班型,分別對應著“學困生”“一般生”“學優生”,但是這種劃分不能完全依賴于一次或者幾次的考試成績,而是要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劃分。在當前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展開合理的分層,前提是要對學生有深入的了解,因為每一次分層可能都會持續相應的時間,新的班級一旦形成,在短期內很難做到調整。由此,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學習問題出現的原因所在,有些學生可能只是因為近期貪玩而影響了一兩次成績,但是基礎知識仍然扎實等,這些因素都要全面考慮其中,并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層。由此學生并不是在進入班級之后立即分層,而是在行政班級中待一段時間之后的綜合考量。
當分層走班形式一旦形成,教師需要針對不同班型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形式、教學任務等,以保障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相應教育。這里以“二次根式”的教學設計為例,在教學開始之前,對所學知識有所了解,并且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等。在“算術平方根”這一知識點下,針對A、B、C三個層面的學生的差異做出如下處理:A層學生,就要循序漸進,由字母到數字,要求寫出:0、5、2、X+1等數或式的算術平方根,隨之提問學生,找出異同點。B層學生就可以提問:2、5、0、-4這幾個數有算術平方根嗎?有的就請用式子表達出來,進而引入三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所得各式的共同點。針對C層學生,則是先引導學生回憶哪些數有算術平方根,哪一類沒有算術平方根,然后引入三個實際問題,接下來概括相應的知識點,尋找到不同術式的特點所在。在分層走班教學之下能夠關注到不同班型學生的特點,分層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課后作業等,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發展及完善。
在分層走班下,傳統的行政班級被打破,需要教導部門對班級的課程安排、時間等做出進一步的統一協調與安排,為分層教學的實現安排合理的空間。在課程安排的過程中,除了要遵循統一的教學時間,也要注意遵循教育部門對初中階段數學課程規定安排的統一教學時長為限制,在相同的時長下,C層班型學生要注意基礎知識的補充,而A層學生則可以適當安排拓展訓練,這也是當前數學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分層走班不是單純地將學生分開,而是要考慮到一個真正有益于學生發展的教學體系,能夠全面推動學生的成長,適應于學生的發展。除了合理地安排課程之外,還要對學生的評價環節做出改革。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學生日常的表現要求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考核已經納入最終的評定中,需要每個班級在考慮各自實際情況的情況下,照顧到整體的發展。
分層走班教學法在當前我國教育的運用中,仍然以少數的實驗學校為主,還未普及開來,其中也包含著如何在分層的情況下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如何真正調動教師資源去完成這一方案。分層走班教學有其不成熟之處,但也正是要求教師在實踐中探索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