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季秋香
由于小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每個人的能力水平都不相同,且數學學科的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消化知識很吃力,所以小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上,也存在著較大的效果差別。合理運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小學生難以理解數學知識的問題,進而幫助其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掌握教材知識。
“問題導學”模式通過提問行為開展并實施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探究性和主觀性。提問內容只要結合教材知識和學習內容即可,不限制形式。無論是教師的提問還是學生的提問都是課堂中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和方式,教師利用問題提問引導學生針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重點難點。學生通過提問則向教師反饋了實際學習情況和個人想法觀點,進而營造一種輕松、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在此基礎上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問題導學”與其他教學模式大不相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區別。“問題導學”的教學目的不但讓學生理解了小學數學知識、消化數學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合理運用“問題導學”有利于提升當代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理能力、幾何能力和數學素養,進而實現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
為獲取優質的課堂教學效果,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使其主動參與到問題的研究活動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發揮“問題導學”的教育價值和重要作用。教師可通過預設教學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課堂關注點,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和主動意識,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良好地理解知識,形成對學習內容的初步認知,便于教師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為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內容的初期認知,準備教學道具魔方和鞋盒,便于學生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定義,教師可在課堂初期進行引導提問:“同學們,講臺上的魔方和鞋盒大家都很熟悉,你們知道它們的周長嗎?知道的同學可以幫幫我嗎?”魔方和鞋盒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接觸的事物,且許多學生都喜歡玩魔方,利用小學生對這兩者的熟悉感和喜愛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進而引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側重于問題內容和提問形式的合理性、有效性進行深入研究。教師應考量教材知識內容與小學生群體的理解能力是否相適應,若相差甚遠,則通過問題引導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若匹配程度較高,以幫助學生突破知識難點為目標,進行深入提問,繼而促進小學生思維的發散和延展,有效調節教學氣氛,增加教學互動。例如在進行《三角形》這一章節的學習時,教師即可以充分引導學生,將班級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隨后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三角形與三角形相互拼接會變成什么樣子的圖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拼接會成為什么圖形?什么樣子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正方形?什么樣子的三角形可以拼接成長方形?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呢?”通過一系列針對教材重點知識的引導性提問,對之前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有效地幫助學生消化知識,理解知識,進而良好地掌握并熟練應用學習內容,同時在深入探究,主動思考的過程中培養自身的探索精神和思維能力。
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模式進行教學時,不但要注重課堂提問環節,更要鼓勵學生提出內心疑問,做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學生能夠針對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說明小學生真真切切地投入于課堂學習之中且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認真思考知識點才能提出疑問。學生積極思考不但有利于知識的消化理解,更鍛煉了自身的思維能力,促進自身思維的發散,拓展思維。新課改中提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具有主體地位,學生自主提問正是響應教育部改革要求的重要表現。例如教師在進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積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當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在解答問題時盡可能多地使用鼓勵性教學語言,例如“你做得很棒”“你的想法很獨特,老師都沒有想到”等等。當代小學生具有一些好勝心理,在看到他人受到教師鼓勵后也進行提問,進而激勵自己更努力地學習,有更好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發言并提問,消除學生對于提問的畏懼心理和抵觸情緒。
綜上所述,教師應努力做好引導工作,充分利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積極影響和價值,將課堂的主體賦予學生,合理設置教學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針對知識的重點難點選擇適宜的時間進行提問,鼓勵學生勇于提問,表達個人想法和觀點。強化課堂互動,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