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大黃山中學 趙明書
著名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我們知道,問題是思維的引擎,所以,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該以問題為起點,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動力,把問題看作學習數學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課堂提問已經成為常用的教學方式,它有著自身的規律。實踐證明,課堂提問對數學教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提問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前必須認真準備課堂中需要提出的問題,并結合教學過程把握提問的機會,合理解決“問”與“講”兩者的關系。第一,課堂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啟發性,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第二,提出的問題要對學生有針對性,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屬于他們層次的問題,可以使每個學生都學到知識;第三,要找到合適的時機提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和軸對稱圖形”時,首先,老師可以讓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進行對折,如圓形、矩形、等邊三角形等,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對折后出現的兩個圖形可以重合嗎?”“這幾種圖形的相同之處是什么?”最后,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除此之外,老師還要幫助學生了解數學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征和關鍵點,帶領學生去探索學習。例如,在教學“多邊形內角和”時,老師可以提出下列幾個問題:1.五邊形內角和是多少?2.怎樣得出內角和的?3.六邊形有多少頂點和內角?能不能轉化成多個三角形求內角和?通過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學生找到問題的關鍵點,進而尋找答案。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思維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關鍵性因素。現階段教學都是以課本為基礎進行師生互動交流,教學中,老師對信息進行輸入和輸出,啟發性提問帶來了信息差,可以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學生想解決但是不能很快找到答案的問題,產生認知意識,并找出問題中需要用到的知識點。這種提問方式適用于分析例題和拓寬新知識等方面,是幫助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例如,在講解立體幾何時,可以提出啟發性問題:正四面體內有無正切球?怎樣確定球心位置?怎樣計算點面距離?如何畫出多面體的截面圖形?平面中一個三角形有內切圓,如何確定圓的圓心?如何算出點線距離?通過這種方法,對學生解決空間問題有很大的作用。老師是學習的主導者,學生是主體,課本是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學方式是手段,這些都是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這些因素相互促進、相互作用,使用得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布魯姆的教學觀認為,有效教學不僅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數學課堂上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老師通過提出問題,學生發現問題,對問題進行思考、觀察、實驗、探索和交流,讓學生更直觀地獲取知識。同時,這種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意識,養成了用數學思想解答問題的習慣。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這一章節時,老師不需要在黑板上寫出整個證明過程,只需要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老師可以拿出一個三角形紙片,提出問題:“如果剪下三角形的三個角,可以算出它們加在一起有多少度嗎?”設置好這個問題,可以改變學生一直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啟發下進行實驗和驗證。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通過實驗掌握證明的思路,也學會了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所以,在數學范例和解題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在解答問題和反思活動中提取數學抽象的思維,還要在解題中探索解題的方法,聯想和轉化各種思想,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通過課堂提問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特別是老師給學生的評價,這不只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判定,更是給予學生的一種認可和激勵。老師要選擇適當的時機給學生合理的評價,這是至關重要的,這種方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確定圓的條件”時,老師不是急于給學生講解如何確定一個圓,而應該慢慢地引入知識點,讓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才能準確地判斷一個圖形是否為圓形。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們都有不同的想法,有學生認為相交的兩條直線可以確定一個圓,也有學生說一條直線和直線外一點可以確定一個圓,這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說出他們結論的依據,并及時給予回答和講解,對那些并不正確的結論,不可以直接否定,而應該讓學生去尋找依據,在探索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這種方法是錯誤的。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老師及時的評價和講解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可以促進師生互動,還可以活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來展開。提問不僅在于學習數學知識,還應該拓展到實際生活中。數學學科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局限于學科中提出的問題,那么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有所限制。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