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川青初中 周長華
當前,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我國數學教育領域普遍重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定理和公式進行固定套路的解題,往往忽略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精神、數學意識以及數學素養。這種枯燥的學習方式嚴重抵消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基于此,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教育部據此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核心素養情境下,我國的數學教育研究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從文化視角進行數學教育,將數學、教育與文化有機結合,不僅要教授學生數學知識,使他們掌握解題的技巧,還要培養、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想觀念,并利用數學文化健全學生的人格。
對于數學文化,當前我國教育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基于文化狹義觀的論點強調數學文化是數學的思想、方法、觀點、精神及其形成與發展,同時還強調這些因素對于人與社會的各種影響。比如,有學者的觀點:“數學文化是指以數學家為主導的數學共同體所特有的行為、觀念、態度和精神等,也即是指數學共同體所特有的生活(或行為)方式,或者說是特定的數學傳統。”但在筆者看來,所謂的數學文化,就是在文化的視角下,對數學的思維結構、思維方式、認知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究,探究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因素,而不是指數學自身的知識體系。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深入,特別是“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和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任務的提出,在新課改背景下,很多初中數學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時轉變了自身的教育理念,能夠正確認識數學文化對于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開始深入研讀文本教材,并在課堂教學中開始融入數學文化知識。但在他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重點仍然是對學生講解知識點,傳授學生解題的技巧,其課堂教學模式仍然是:概念講解——例題講解——課堂練習——作業鞏固。而數學文化則是他們用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的手段,讓課堂學習的氣氛更加活躍、熱鬧,而且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很少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文化中蘊含的德育和美育知識。
長期以來,我國受傳統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加之數學學科本身抽象和枯燥的特點,使得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在內容和形式上比較單一,教師只注重向學生灌輸數學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嚴重忽視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明確指出:“生活經驗是教師教學可以利用的素材,數學學習可以且應該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遵循新課標的指引,對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趣味化設計,通過多媒體、游戲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講解蘇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物體位置的確定”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
再如,在教授《軸對稱圖形》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創設數學游戲:教師提前在網絡上搜尋各種軸對稱圖形和非軸對稱圖形,將其制成課件游戲,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找圖片游戲,通過游戲,使他們明白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能加深學生對于數學文化的理解,從而發展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不能僅僅傳授學生解題的技巧,使他們在考試中獲得高分,還要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數學意識,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特有的科學價值、應用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動力。數學的科學、人文、應用以及美學價值都是數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必須將數學教學放置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背景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數學意識,使學生形成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發展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數學不僅僅是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題的集合,其本身更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例如內容美、形式美、對稱美等等。作為數學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種方式對學生滲透數學的美學價值,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美的鑒賞能力。例如,學習軸對稱圖形的知識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對稱美;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欣賞著名的畢達哥拉斯與勾股定理以及金字塔與勾股定理。通過這樣多方面、多角度的美學展示,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數學美,明白“數學是這個世界之美的原型”的含義,使他們能夠像欣賞其他藝術品一樣欣賞數學,學習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讓他們深刻體驗數學文化的魅力,從而發展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將數學文化融于數學課堂教學中任重而道遠,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我們必須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探索更多的數學文化,將其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從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