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第三小學 吳金蓮
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進行有效整合,在此過程中需要以教學的實際情況為依據,對兩者進行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轉變,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顯著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果。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部門可以掌握教育的發展方向以及目標,是判定相應教育政策以及指導性文件的主體,不僅會對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開展造成相應影響,還會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產生一定影響。在對小學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教育部門在體系構建方面缺乏力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能給予及時的正確評價以及總結。由于不能達成有效共識,因此不能判定兩者整合的解決方案。
在新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自身的引導作用進行充分發揮,以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進行落實。但是教師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進行整合,并且大部分教師還存在相應誤區,認為兩者之間的整合就是將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進行結合,在多媒體教室開展教學。同時,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情況對兩者的結合有著關鍵影響,教師需要對相關的信息技能進行有效掌握,以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評估,但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無法開展此項操作,想要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進行良好整合,并對其作用進行充分發揮,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就需要增強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合理性、科學性,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效果。可是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條理性以及邏輯性,教學內容枯燥乏味,過于注重形式,不能對信息技術所具備的優勢進行充分發揮。
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單一的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利用更多的呈現方式開展教學,這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積極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對“角的初步認識”進行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第一,利用PPT展現實際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角,如鐘面上時針與分針之間所成的角、折扇形成的角、窗戶形成的角等。在對相應角進行展示的同時,引導學生想象身邊能夠看到的角,然后對角所具備的特點進行有效歸納:一點、兩條邊,而兩條邊要由同一點開始。第二,將相應圖片進行展示,引導學生依照角具備的特點,將圖中所包含的角找出來;第三,在PPT上展示一點、兩條邊形成角的動態過程,并轉動一邊,使其形成角度不同的角,從而讓學生對角的知識形成深刻記憶,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對教學的呈現方式進行轉變,還可以通過合理應用,對教學方式進行有效改善。例如在對“長方體與正方體”進行教學時,教學難點就是讓學生正確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區別,此時教師就可以對信息技術進行充分應用。第一,展示一個長方體模型,并對其特征進行標注;第二,利用切割處理的形式,對長方體的動態切割畫面進行展示,得到一個正方體。在切割處理的動態展示過程中,會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正方體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信息技術的利用會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發育初期,是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進行轉化的重要時期,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教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進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例如:對“圓的面積公式”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將圓形拆分后,組拼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動態圖像,然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索,親自動手對平面圖形進行拼組。最后通過師生的合作探討,得到“平均分出的份數越多,所拼組的圖形就與長方形越接近”的結論,并對圓的面積公式進行有效推導。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可以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使其具備更高的創造能力,有效促進學生的良好成長。
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進行整合,有利于變革教學方式,優化與豐富教學內容,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教師需要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原則進行明確,以在實際教學中對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應用,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