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得清
1月10日,有媒體報道,廣東連州的班主任張老師收到學生家長發來的88.88元的微信紅包,馬上回贈90元紅包,家長沒領取,而是到教育局投訴張老師接受“禮金”。教育局認定張老師未歸還紅包,未向組織匯報并交由組織處理。雖然免于紀律處分,但仍做出了給予其誡勉處理的決定,將所收受的紅包交由組織處理,在全市教育系統通報批評,并于 2018 年1月12日前向教育局提交書面檢查。此事經媒體報道后,引發爭議。
家長為何要這樣做?根據相關報道看:張老師當時是連州鎮第五小學一年級3班的語文課老師兼班主任,班上有一名學生家長要求給孩子調到教室中間位置,但這名學生個頭很高,如果調到中間,會擋住其他學生,于是就調到了倒數第三排。但其家長不依不饒,不斷打電話、發微信要求張老師給孩子調座位,使得這名家長與老師的關系比較緊張。
原來如此。要求班主任調座位,班主任因為客觀原因,沒法滿意家長的要求。于是,家長就想出“紅包圈套”整班主任。有網友評論,這位家長的“手段”難以讓人理解,太過分了,難道就沒有考慮自己的孩子今后怎么在同學中做人?也有網友直言,誣陷還有理了,人心得有多毒才做出這樣的事?
教育部《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嚴禁教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對違規違紀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結合《規定》看,假若張老師確實接受了家長的禮金88.88元,當地教育局進行誡勉處理,應該是履行職責。
從對張老師的處理決定看,當地教育部門認為,張老師違反廉潔紀律,其行為已構成違紀。同時也認為,鑒于張老師收受學生家長的微信紅包后,能馬上回贈超過學生家長所給金額的紅包,在主觀上沒有貪心占有的故意。
我們必須警惕的是,拋開家長身份看問題,如果我們的社會允許一些人出于某種惡意的動機,比如報復,而仿效“紅包圈套”,誘導他人違規,即“前腳發紅包,后腳去投訴”,而有關部門將這樣的圈套理所當然地視為違規證據,最終破壞的不只是規則、公平和公正,還很可能會破壞人們對規則的信任,甚至還有可能敗壞社會風氣,最終還可能會使行業生態惡化。
就拿教育行業的生態看,總體上是好的,但是由于教育均衡、學業負擔、校園欺凌等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治,這些年來,校鬧的事情沒少發生。從某種程度上說,家校矛盾依舊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正確處理家長的“紅包圈套”,只把板子打在老師身上,危害的將不只是家校關系,而很可能是整個教育生態的健康。
對于這位家長的做法,我們有必要從做人的角度指出其問題。班級管理常識告訴我們,排座位并非班主任隨心所欲,而是有規則可循。一是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身高差異,確保每個學生的視線不受前排學生的遮擋;二是要定期輪換座位,確保每個學生的視力健康;三是要動態考慮身高與座位排數的匹配。假若每個家長都要求班主任給自己的孩子換座位,那班級還怎么管理?假若每個家長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就用“紅包圈套”對待班主任,家長的道德感又往哪里擱?總之,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千萬不要教自己的孩子用圈套對待他人。同時,也希望“紅包套圈”這一現象能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