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豐縣首羨鎮首羨初級中學 渠愛芝
每位數學教育者在教學實踐中,都會遇到很多“一教就會、一做就錯”的學生,“懂而不會”現象在數學課堂中最為突顯。“懂而不會”是淺層次地懂,是對知識的理解處于表面化、片面化狀態,無法通過實踐將知識轉化為思想方法,沒有掌握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把握不到數學知識的核心,因此不能稱之為真懂和真會。“懂而不會”直接影響了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所以分析這種現象背后的成因,并針對原因找到有效的對策,幫助中學生消除存在于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等方面的干擾,讓他們既能“聽得懂”,也可以“做得對”,是當前數學教育者的重要任務。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調查研究。
總體來說,選成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教法,二是學法。教法是針對教育者而言,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能不能聽懂,會不會做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方法。數學認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通過聽課并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觀察與思考,獲得概念形成、數學規律等知識;二是通過做題完成知識的運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學會如何獨立地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完成認知過程的“飛躍”。很多教育者在這兩個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講課時講得太多,讓學生積極思考的空間受到限制,不給學生思考、討論、質疑的時間,學生沒有機會將知識轉化成技能,二是講題時講得太“細”,所有過程、步驟、方法都羅列在學生面前,不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所以學生們無法切身體驗到知識應用于問題中的過程,對數學知識的印象容易停留于知識表層。可見,老師講得越多,學生想得就越少,這種不良循環是造成“懂而不會”的重要原因。
而對于學生的學法,影響中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對知識的理解力、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堅強的意志。為什么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明明聽懂了,但做題卻不會?原因就在于對知識的理解不透徹、不深入,只學到了皮毛。還有的學生容易產生思維定勢,面對問題時不擅于根據不同情況將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導致屢屢出錯。而更多的學生是存在著“遇難則退”的心理,只要在學習和解題中遇到困難,就輕言放棄,不積極主動地去深入分析困難的原因以及解決困難的方法。
通過對“懂而不會”現象的剖析,筆者認為學生的“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教”,因此,想有效改善這種現狀,主要還要從老師的“教”入手。
一方面,老師要注重情境設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數學概念過于抽象,學生不易理解,這是不爭的事實,一些在老師眼里看似很簡單的概念,其實對于初次接觸的中學生來說并不容易理解,但有的教育者卻往往忽略這一點,總認為一些內容非常簡單,沒什么可多講的,不如快點講完,多留時間給學生做題,而效果卻適得其反,學生們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更多。數學概念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但往往因為過于抽象而使學生理解不透徹,這是導致他們不會做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情境設計,讓抽象概念形象化。如在講“平方根”時,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師:大家先來復習一下我們學過的知識,3的平方是多少?-3的平方是多少?平方等于9的數有幾個?
生:3和-3的平方都是9,平方等于9的數有兩個,即±3。
師:不錯,那么大家知道3是怎樣在“別人”面前“介紹”9的嗎?
學生們對這種將數字擬人化的情境感到十分有趣,很積極地作答:9是3的平方數。
師:那么9又是怎么來“介紹”3的?
學生們紛紛開動腦筋,想到很多答案。
師:你和爸爸一起出門,爸爸向別人介紹你,會說這是“我兒子”,那你怎樣介紹爸爸?
生:當然說這是“我老子”!(說完之后全班一起哄笑)
師:非常有意思是不是?其實在數學里也存在“父子關系”的一對數,那就是平方數和平方根。
以這種形式引出概念,不但讓課堂氣氛變得活躍,學生們認知熱情高漲,還形象化地引出了抽象的數學概念,學生理解起來非常輕松。之后老師在對學生的出錯情況進行充分估計后,將難點遞進地分解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們學得明白,自然就會做得清楚。
另一方面,教育者還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巧妙靈活地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在進行“絕對值”概念的教學時,單純地用文字表達絕對值概念很難讓學生直觀理解,這時如果在數軸上將“-3、-5、0、-3、4”這些點標出,再加上大括號,將這些點與原點之間的距離也標出,無需過多的文字和講解,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強化訓練,學生解題時就不會出現差錯,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接觸到了“數形結合思想”,并對其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會不由自主地運用這種思想方法進行解題,逐漸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之,面對“懂而不會”的問題,教育者不應該刻意回避,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理性分析,找到原因與對策并將這些對策自覺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只要以學生認知為基礎,不斷豐富教學策略,創新教學形式,就能夠幫助學生從“懂而不會”的尷尬局面中走出來,享受數學帶給他們的無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