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 范鈴敏
現行培智學校所用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學校數學》,本學期針對培智四年級學生使用的教材是《全日制培智學校數學》第二冊。由于培智學生具有學習的特殊性,所使用的教材要與學生的能力相匹配,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對于教材的選擇上有較大的靈活性,雖然是培智四年級的學生,但是使用第二冊教材相對于學生而言更為合適。本冊教科書的內容包括:復習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20以內的退位減法;總復習等五個單元,并穿插安排了十二個綜合練習和三個單元復習。本冊教科書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加法的計算基礎,也是進一步學好數學的基本功之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本單元采取適當分組的編排方法。先講9加幾,再講8加幾、7加幾等等。這樣的編排可以使進位加法的規律更突出,便于學生掌握,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智力。
培智學生的智力特點是記憶力差,遺忘速度快,理解能力較弱。本班培智學生對數學的抽象理解和掌握能力較差,對新知識的掌握需要通過不斷的復習和鞏固,所以針對本班學生的特點,在對其進行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時,要遵循“小步子,多循環”的原則。
在知識結構合理、相對嚴密、敘述正確的前提下,教材采用“小步子、多循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編排方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相對于10以內加法來說數目大,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計算方法,教材中所講的方法是“湊十法”。對于學生來說較難接受,但是又是非常有用的知識,要適當增加教學層次。首先通過復習10以內的加法,再將第二個數拆分與第一個數湊成10,然后再算10加幾。這樣的計算規律適合培智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特點,也便于他們接受。
另外,教材中使學生逐步懂得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1.大數加小數,拆小數湊大數。2.小數加大數,可以看成大數加小數來計算,使知識深化。而通過實踐看來,學生對于“拆小數,湊大數”能夠很好地掌握和理解。可是當學習到小數加大數時,如2+9時,學生通常都知道拆第二個數字湊第一個數,這就與“拆小數,湊大數”有所矛盾。學生對于把小數加大數看成大數加小數的計算,如3+9與9+3之間的轉化理解上會有較大的困難,再加上教材中安排3+9時關于8、9的數的組成的復習,會讓同學們以為是拆大數湊小數,這顯然與教材中所要遵循的原則不相符,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過多疑惑。
用湊十法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學生必須具有一些知識基礎:(1)9、8、7、…、2各加幾得十。(2)10以內數的組成。(3)計算三個數連加,特別是前兩個數相加得10,10再加幾得十幾的連加題。雖然學生在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和11~20各數的認識時,已經為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打下了一些基礎,但是要綜合運用這些知識,掌握好計算方法仍是較困難的。
培智學生的思維發展落后,缺少概括能力,理解概念和形成概念都比較困難,使用概念也比較難。教材中加強直觀教學,注意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概念和掌握其運用法則。教師示范和學生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逐步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20以內進位加法在教材中安排了圖畫與數字結合,使抽象的數字概念更加具體化。在對此內容進行教學時,分發小棒給學生,讓學生動手擺小棒,理解為什么要湊十、怎樣湊十。通過擺實物來理解進位加法,直觀理解“湊十法”;然后看圖列式,在加法列式下面闡述湊十法的全過程;在右側旁加注“想”,用文字敘述如何思考計算過程,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進位加法的認識。如:“想:3可以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學生對于湊十法過程的掌握較好,從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安排學習。學生在學習湊十法的過程中會出現刻板記憶的情況,不能進行口算,要加強學生對20以內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的掌握,避免死記硬背。
對于培智學生的數學教學,要做到圖文并茂,想、說、寫、算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能提高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計算能力。用湊十法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材中設計有圈圖練習湊十,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并且表達自己觀察和思考的結果。
教材在9加幾、8加幾等每一組內容的最后,都編入了脫離直觀圖,進行抽象計算的練習,使學生能夠把已掌握的方法類推都新知識中,培養學生的遷移和類推能力。
任何知識的傳授都應該重視興趣的培養,對于培智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更是尤為重要。教材中對20以內進位加法的安排是根據培智學生的認知特點,安排了圖文并茂的例題和形式多樣的練習,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許多的練習題中有較多的實物圖,畫面形象、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教材,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特點,對學生進行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有一個快樂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