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高新區玉湖小學 王愛娟
下面我就小學數學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有人說:“教育者最好少一只手,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也許你會發現孩子收獲的比你期望的多得多。”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志。
每一個健康的孩子都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孩子的觀察能力是他們學習自然、認識世界、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數學學習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善于通過實物、多媒體課件等多種途徑為學生創造觀察的條件,誘導他們去探索隱藏在生活中的數學奧秘。
好奇、好動、好玩是學生的天性,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喜歡模仿,喜歡嘗試新鮮的事情。而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抓好學生的常規教育,經常會這樣訓練學生:“一二三,坐坐好。”在課堂上,孩子是被約束的,長期如此,學生的創造力就被扼殺在了搖籃。相反,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投其所好,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給予他們施展的空間,讓他們在快樂的環境下自主探索學習。如我把“小小商店”這一課設定成了綜合實踐課,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人民幣在生活中的運用。課前在學生的一同幫助下,我把教室布置成了商店,學生將平時使用過的學習用品、手工作品等作為商品,利用所學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進行一次真正的購物。活動時,讓部分學生做售貨員,部分學生做顧客,通過不同的角色扮演,讓學生自主去了解商品價格,進行購物。這樣,通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使用人民幣,不僅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會進行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還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學生能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將這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是新課程改革強調的重點,也是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給學生建立數學模型的意識顯得尤為必要。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正處于感性認知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向學生滲透數學建模思想要考慮的問題比較多,比如設定的數學問題不能太難,不能太復雜,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尋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易理解的問題,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思考。
如在教學“認識軸對稱圖形”時,學生清楚地知道我們學習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圓都是軸對稱圖形,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但學生只是知道有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存在,但他們并沒有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把它們理解成具有一般意義的數學模型。因此可以開展如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模型的存在:第一步,由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第二步,讓學生動手實踐,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對折,讓學生思考:有沒有什么發現?經過這兩步探究,學生在分析、比較、歸納等操作活動中對軸對稱圖形構建起新的認知。整個教學過程,重在引導學生抽取四個平面圖形的本質屬性,使軸對稱圖形能夠從物理模型轉變成具有一般意義的直觀的數學模型,最終轉變成抽象的數學模型。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都是由教師提問,學生根據提問作答,是一種被動式的封閉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能很快接受老師教授的新知,但卻缺失了主動提問設疑的能力。提出問題需要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需要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大膽質疑是培養他們核心素養的重要一步。
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只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而要提出一個問題,就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去思考、去探索,因此提出一個問題往往要比解決一個問題困難得多。在我的課堂上,會留給學生很多提問的環節,學生大膽質疑,再進行小組談論,以此來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學“認識1元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幣”時,有學生質疑:為什么美國的錢叫作美元,英國的錢叫作英鎊,而我們國家的錢叫作人民幣呢?為什么以前見到的五角面值的紙幣現在越來越少見了呢?為什么一元的硬幣那么多,紙幣那么少呢?學生提出了很多感興趣的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誘發他們思考,對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課堂上,我會留足時間給學生思考,學生能自己探究出來的教師絕不提示,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動起來、轉起來、活起來。學生可以超越教師,超越自我,在自由的空間中大膽創新。如在《認識角》中教學如何標記角時,教師沒有按傳統的方式直接給出標記角的符號,而是向學生呈現一些無標記的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角介紹給大家,但學生在介紹角的時候不能清楚地指出。此時,學生可以大膽嘗試給角做標記,探究出區分角的不同方法,這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了他們的創造力。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科是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適應社會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斷創新、發展,總結經驗,探究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