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市大慶路小學 周 陽
問題導向的體驗式數學教學,以“問題”為核心,突出“過程性目標”,強調學生的“經歷、體驗、探索”,將體驗從感知上升到分享,繼而再內化升華,在這一過程中,體驗與情感態度是相融共生的,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形成正確價值觀、獲得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價值的發展這三個角度對學生提出要求,而以問題導向為基礎的體驗式教學設計恰好迎合了小學數學課程改革需要,因此,教師應深入具體教學實踐,為學生構建體驗式情境,并在問題的引導下實現自主探究。
在體驗式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中,問題是引導,是線索,教師在教學準備階段,應做好問題的設計與呈現,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問題情境中,在體驗中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問題導向教學要想實現合理的問題導入,教師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優化與實現:第一,問題的設計,即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問題進行準確設計,并保證問題的趣味性,讓學生在體驗中激發學習的意愿。例如在“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生活問題為學生設計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識實現遷移、對比與思考,從而提高回答問題的興趣。第二,問題的呈現,即教師應利用合理的情境,避免生硬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知識與情感層面實現順利過渡。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構建、新舊知識關聯、生活實例等方式為學生設計問題呈現情境,讓問題真正發揮啟發思維的效果。
自由、開放的課堂氛圍對于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實現問題的展開具有重要意義。體驗式問題導向教學模式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更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發散思考,實現對問題的多角度分析。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分析問題中體驗思維運轉過程。例如在“長方形的面積”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結合實際進行問題導入:我們學校操場是個大長方形,如果我想測量它的面積,我可以怎么辦呢?誰能幫老師出出主意?如果一塊一塊地擺會感覺怎么樣?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測量出操場的面積呢?接下來出示一個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片,并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利用擺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長方形的面積。最后,根據學生的不同擺法,總結歸納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在新舊知識銜接、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層層推進,進而提高了知識探究效果。
在完成問題分析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解決問題這一環節,即將分析的過程通過數學手段轉化為最終的計算結果。在體驗式問題導向教學中,教師不應將注意力都集中在結果正確與否上,而是應該在保證解決問題正確性的基礎上,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解題方法,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例如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上學期某班級學生的數學成績單,并引導學生結合統計學知識對成績單中的規律進行探究,進而形成條形統計圖。當然,條形統計圖并不是問題設計的唯一目的,教師還應該結合問題分析中的重點環節,對學生知識掌握中的重點及難點做出分析,讓學生不僅能夠針對具體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還能夠初步形成統計學思維,為后來的知識運用做好準備。
課后體驗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實現數學知識運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主要場所。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注重對課后體驗教學的設計,根據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并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提供課后實踐探索空間,強化學習體驗,完成知識鞏固。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在課后為各組學生設計了測量班級教室門的面積的學習任務,各小組學生拿著卷尺在課后紛紛測量教室門的長和寬,并根據公式運用解答問題。再如教師為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分組合作,選擇并丈量學校操場的一塊空地,該塊空地每平方米要買草種1kg,需要多少草種?在問題的驅動下,各組學生紛紛動手,在分析、分解、重組的過程中計算出土地面積與草種重量。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問題的導向作用,并為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運用數學提供了條件。
總之,體驗式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融入學習過程中,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數學學習的成就感,進而充分體驗數學學科的魅力,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興趣,讓數學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科學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