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歡口初級中學 羅方斌
初中數學教育中探究能力的培養,區別于傳統數學教學中簡單的理論教學和記憶,是一種學生處于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數學學習主體的身份加入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問題的思考、探究,包括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開始積極進行探究式學習。探究性教學方法促進了初中數學的教學發展,在探究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知識具有超強的好奇心,邏輯思維比較活躍,能夠在對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獲得、記憶。教師通過對不同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路,使學生在處理數學問題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首先需要考慮到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心理,采用有效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有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從而使得初中數學教育得以快速發展。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好奇心較強,思維比較敏捷,對事物容易產生興趣,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問題的方法,但是他們的心理并不完全成熟,在思維活躍的同時也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注意力不夠集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數學活動時,需要注重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學習情緒,吸引學生關注,發掘學生創造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使數學活動順利展開的同時,達到提升學生探究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全等三角形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簡單問題:“把一塊三角尺固定在紙上,描畫出圖形,按照邊緣剪下來的紙和三角尺完全相同嗎?”通過類似的問題引發學生對于圖形的思考,吸引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引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吸引學生思考的興趣,打造有趣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培養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前提和基礎。
利用課堂上的時間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是教師講述數學定理和公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數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比如數學定理、法則、公式以及運算方法等都是數學家們證明過的正確理論,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對這些理論知識并不熟悉,也不能加以論證,為了促進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深刻理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了解相關知識的來源背景、數學家的貢獻,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記憶,對所學知識進行合理運用,解決相應的數學難題。
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應先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勾股定理發現于公元前1100年的中國,并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以勾股定理的歷史引發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熱愛,增加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教師講授勾股定理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對勾股定理的準確性進行討論、探究,對其進行合理論證,將理論轉化為實際,開闊學生思路,使學生在論證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使探究能力發生質的飛躍。
另一種方式是在教學反饋中進行探究水平的提高。在反饋中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是指教師在學生進行數學問題的練習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使學生自主、獨立地思考和探究,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認識自己的缺點,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技能,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水平。
如教師在講授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可以以三角形、四邊形為例,思考五邊形、六邊形以至于七邊形的內角和,讓學生自行進行問題的探究、解決,并對n邊形的內角和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并得出結論,使學生對于多邊形內角和的公式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于數學及其他實際問題中,學生在此基礎上鍛煉了邏輯思維和計算能力,能夠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將所學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是提高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對學生解決以后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了很好的示例。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充分地將生硬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調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信,使教學內容可以如期順利展開,使學生探究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以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為實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甲、乙兩人之間的距離為36km,相向而行,假如乙比甲晚出發兩個小時,他們會在乙出發后2.5個小時相遇;假設乙比甲早出發兩個小時,他們會在甲出發后3小時相遇,甲、乙兩人每小時走多少千米?”這個問題將方程組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學生通過分析、探究,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還有類似的收入與支出、概率統計等問題,都可以使用數學的相關知識得到解答。
初中數學探究能力對學生的邏輯水平和探究能力有深遠影響,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采用上述方法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訓練時,還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運用不同方法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