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公園東小學 葉銘英
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是注重理論知識的教育,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只有死板老套的計算題,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中卻很不理想,小學教學雖然離高中教育還很遠,但卻是打好以后基礎的關鍵一步,不管以后是否從事相關數學領域,學習數學這種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整個解決問題時的思維策略都將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不容小覷。要想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創造一個與課本相對應的生活情境,這是最關鍵的一方面,需要教師去實踐。
創造現實生活情景,鍛煉學生的創造型思維,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注重“書本”與“生活”的溝通,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數學,只有在參與情景設計的整個過程,學生才能夠通過親身經歷去感悟、體驗。如在學習“學看鐘表”時,在課堂開始時,讓學生猜謎語,“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滴答答的聲音,提醒人們爭朝夕”。孩子們情緒非常高,很踴躍地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最后,有人猜出了謎底“鐘表”,緊接著就引出了教學內容,隨著這種高漲的情緒,孩子們很愉快地融入課堂學習中來。問題是思維的引導者,教師能夠設計出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問題,這極具挑戰性、啟發性,把學生引入這樣一種情境之中,他們有明確的探索方向,足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時,應多增加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又如在一節統計課中,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就要到了,準備開一個迎新晚會,你們想要參加嗎?”這個時候,他們都會很高興地說喜歡參加,緊接著又提出相關問題:我們需要考慮做什么準備呢?你們想要參加什么游戲?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想到買零食、水果等等。提出的問題不要太難,要符合他們的現實情況,學生回答后,對于零食和水果就可以進行分類統計,如何購買、如何分類,這樣就進入了課堂的中心“統計”,切記問題難度要適中,不要提問太難的問題,否則會讓他們有挫敗感,會喪失信心。
讓數學充滿生活氣息,在新課標中非常注重數學改革,使“課本與生活”緊緊相連, 同時強調“從學生自身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實踐為準”,在教學中,從教學的需求出發。如在學習“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中,我們將這個課題引入生活中,在一塊正方形的土地里種著胡蘿卜,兔子要吃胡蘿卜,你們能想到什么辦法讓兔子不去吃胡蘿卜呢?學生們很踴躍地回答了出來:我們可以圍籬笆。那么圍土地的籬笆需要多長呢?這個長度和我們的菜地有什么關系?用這些問題來引出正方形的周長恰好是籬笆的長度。要引起他們的求知欲,用講故事的形式來引入課本,有些情境可以很好地反映文本的知識點,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注意力,提高課堂的效率、凝聚力。又如在學習“物體的體積”時,引用了“烏鴉喝水”這個故事,讓同學們觀看故事片,然后提問:為什么烏鴉把石子放到瓶子里就能喝到水了呢?學生通過思考,明白了是水占據了瓶子的空間,水升了上來,烏鴉就喝到了水。運用典故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這個“動起來”就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擺弄,有實踐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各種操作的情景,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所學的內容,自己去探索發現,如在學“圓”的時候,不能只是由老師去告訴學生圓的特征,需要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去操作,教師則需要提供給他們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親自實踐,這比老師們口語教學實用的多,在這個階段上,學生的學習潛能和動手意識將會有很大的提高。又比如,在“角的度量”的學習中,同學們親自動手剪成不同的三角形,觀察它們各自的角度,就會發現每個三角形不同的角度與其內在的聯系。整個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學生動手操作不僅僅是表面,而是他們真正能夠對自己探索的內容得出結論,對教材進行“活動化”教學,充分體現“情景再現”,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實踐證明,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情境,學生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與生活聯系起來,可以很好地接觸現實生活、觀察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