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洋口港實驗學校 袁艷美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為推動學生的深入學習,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充分的數學學習,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數學領悟,讓學生的學習卓有成效。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一個“猜一猜”的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帶給學生一個數學魔盒,從魔盒一端放進去一個數,從魔盒的另一邊會出來另外一個數,首先出現的一組數是2和5,然后是4和9,接著是7和15,在觀察了幾組數據之后,學生逐漸發現了其中的奧秘,接下來我展示了一個12,讓學生猜一猜從魔盒的另一端會出來哪個數,學生就觀察到的情況和自己的想法展開了交流,很快他們統一了意見:用放進去的數乘2再加1就得到出來的數。在大屏幕上不出所料地出現了25之后,學生歡呼雀躍,接著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學生想辦法簡單明了地表示出這個數字魔盒的變化規律,很多學生嘗試用文字或者圖形、字母表示出放入的數,并用含有這些未知數的式子揭示了魔盒的變化規律。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思路異常清晰,找出規律的速度很快,在展示魔盒的本質規律時,學生想到的各種不同的方法也很多,之所以學生學得如此主動,我想與他們的課堂投入程度有關,因為學習興趣高漲,所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很高,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果顯著。
自主探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因為探究,學生涉及的問題將更多元,學生累積的學習經驗將更加豐富,因為探究,學生的數學領悟將更加自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讓學生全情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認識反比例”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學生帶來了一個杠桿,并利用杠桿演示了一個實驗:在杠桿的一端懸掛一個100克的砝碼(離中心點2格),然后在中心點的另一邊的不同點上懸掛砝碼,看看需要多少克才能保持杠桿平衡。在實驗之前,我先請學生做了猜測,然后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這個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將實驗結果與自己的猜想進行對照。因為急于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實踐操作中去。在之后的展示交流中,學生統一了實驗結果,并對照表格中的數據進行觀察,最終學生發現了規律:將表格中的格數和砝碼的重量相乘,乘積都相等。在這個結論的印證下,我引導學生一起來研究格數和砝碼重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學生結合先前認識的正比例關系提出了反比例的概念,并得到了廣泛認同。
其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認識是一個相對概念化的內容,在教學中,如果學生無法領悟這部分知識,只能依靠模仿和記憶,那么學習效果必定有限,在這個案例的教學中,我從生活現象出發,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中收集了實驗數據,并將前一節課學習的知識遷移過來,從根本上認識到反比例關系的本質特點,這樣的探究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是有益的,對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也是有幫助的。
學生在學習中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表現欲望更強,他們總是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肯定,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注重給予學生恰當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及時得到反饋,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激發出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的教學中,我將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任務交給了學生,學生經過獨立嘗試后展開了交流,第一個學生采用的方法與教材中一致,利用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因為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等底等高,所以很順利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為底×高÷2,在學生展示之后,我引導大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并給予學生很高的評價,第二個展示的學生從三角形的兩條邊的中點畫了兩條與底邊垂直的線,然后利用旋轉將三角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但是在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時,學生犯了難,因為他不能肯定長方形的底邊長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和其余學生一起為他出謀劃策,并成功地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雖然學生沒有找到最終的公式,但是我還是肯定了學生的積極嘗試,并告訴大家在中國古代,人們也是用這種以盈補虛的方法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的,讓學生產生了自豪感。
其實學生的創造性是需要鼓勵的,在數學學習中,他們需要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推動他們對問題的深入認識,推動他們的數學建模的立體化。在交流過程中給予學生恰當的點評和激勵,無疑會激發出學生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總之,我們需要在學習的各個環節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加自主、更加深刻、更加靈動,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效率自然會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