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外國語實驗學校 劉東衛
對數學產生畏懼心理是目前不少學生的共同特點,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身心健康。正是由于這種嚴重的畏懼心理,導致部分學生害怕上數學課,更害怕考試。特別是當學生進入中年級的數學學習時,由于教材內容廣泛,知識面拓寬,班級里的中等學生以及弱勢群體學生更容易產生畏懼感。因此,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消除他們在學習中的畏懼心理,提高他們的學習心理素質,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筆者針對所任教年級學生的心理進行調查,并觀察他們的學習行為,發現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與教師教學行為的“淡薄”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有以下的學習心理問題:
1.輕視自己的學習潛能。孩子無法了解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在身體、智力、人格等方面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無法學會揚長避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
2.缺乏明確的學習興趣、態度。教師未能長期有效地培養孩子探求知識的欲望和學習興趣,更加缺乏引導學生建立自主、自覺和創造性的學習態度。
3.學習習慣有待養成。教師著眼于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課內知識學習的習慣,提高完成作業的學習效率。
4.學習方法比較單一。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只是處于零星的離散狀態,學法不明確,無法形成個體的知識網絡,出現知識斷層,使解題時無法建立起聯系,從而產生思維上的障礙。
一次由衷地喝彩:皮膚黝黑的小晶數學成績總是不盡人易,自卑的她在課堂上更是沉默寡言。一次,我們在上“平均數”應用題練習課,為了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我在反饋學生所做的練習時,展示了小佳的答題過程,說:“請你評價一下小佳的解答。”小佳的解答過程沒有錯誤,但在完成答句時卻是草草了事,答句是這樣寫的:平均分是88分。當我請大家評價時,小晶小手抬了抬,嘴唇微微地張了一下。我意識到她有話要說,“大家看,小晶對小佳的解答有意見。”全班同學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小晶的身上,她勇敢地說:“我想問小佳:你的答句中,是指‘誰’的平均分?”“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我表揚道,同學們送給她熱情的掌聲,為她由衷地喝彩。小佳回答:“是我們第二小組的平均分。”
保持對學生的信任與期待,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斷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將其感人的行為用語言美化,樹立孩子的自我價值,獲得老師、同伴的認可。不管每個學生的生長環境如何,作為教師,都應該努力地去引導他們向善、向美,力求上進,幫助他們擺脫環境帶給他們的不良影響。每一個教師應該時刻記住一點:每個學生的父母都像你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重視和愛護,能健康成長。
在多年的課堂教學中,筆者感觸最深的是:多數孩子需要你能聽完他要說的話。而我們往往受到各種教學壓力的牽制,在課堂中無法順應孩子如此簡單的內在需要。為了能讓自己的教學更有意義,課堂中我極力鼓勵孩子暢所欲言。教師要根據不同性格學生的特點,激發其發言的熱情。對于默默無聞的中等偏弱的學生,讓他們把同伴的話語進行復述,教師要求他們帶著自己的理解進行復述,贊揚他們聽得有自己的特色。對于特別弱勢的學生,教師應該尊重他們的“沉默權”,因為他們也許就沒有聽懂,如果過分地“追究”,在傷害他們自尊的同時,教師也會增加對弱勢學生的“厭惡”心理,過激的言辭會隨時爆發。所以,我認為“南風效應”在課堂中也許只適用于一半的學生,甚至更少,那另一部分人會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調整。無論如何,請您允許孩子把話說完!
一次獨到的見解:當學習常見數量單位“速度”后,出現了這樣的練習;單級火箭的速度是25千米/秒,求它的時速。我在評講時要求學生最后寫復合單位“千米/時”,大多數同學照著老師的意思做了,但小文提出:“老師,我認為只要寫長度單位就可以了,因為我們讀速度時,可以說:單級火箭每小時飛行90000千米。這里的‘時速’已經暗含了‘每小時’的意思,如果再寫時間單位,我認為是畫蛇添足。”很多同學使勁地點點頭,表示非常贊同小文的意見。
通常,男性分析綜合能力較強,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優于女性,解題時能注意到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而女性傾向于形象思維,解題時較多注意部分和細節,對局部與整體的聯系把握較差。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完全認為:女生學習數學的能力肯定不如男生,因為在課堂中,男生搶答問題的次數是女生的6~8倍。教師給了男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表揚和鼓勵,當然也有更多的批評,因為男生更可能不遵守課堂紀律。所以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也對“教師在數學課上的講話和行為中的暗含成分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后果”進行研究。
小學數學作業一般由教材統一配套的練習冊或教師設計的習題組成,長期以來成了學生必須完成的一種學習任務。教師一味地注重作業能鞏固課堂學習內容,為課堂教學作補充,而忽略了好的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發展,同時也產生了學習心理問題:學習方法和策略的單一。教師自身的學習動機缺失,自然無法引導孩子掌握理解與記憶的方法、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漸找到一套適合于自己的獨特的學習方法與策略。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此,筆者初步探索了小學數學研究作業的實施,為此對學生進行了學習心理輔導。
總之,學生畏懼心理的存在,對思維和邏輯發展及良好心理和性格的形成都是極為有害的。幫助學生消除對數學的畏懼心理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辦到的,它需要教師長期不懈地努力。作為數學學科教師,應該主動地學習心理學,它與學科教學息息相關,主要源自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是有規律可循的。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心理特征,在課堂教學中、課外教育中滲透心理輔導的語言溝通能力,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多給學生關愛和尊重,多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愉悅,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學習數學時產生的畏懼感,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心理素質,達到從懼怕學習轉變到喜歡數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