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張浦中學 蔣毓茜
數學是一門相對枯燥的學科,加上初中數學更抽象,傳統的教學比較乏味,導致很多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數學教學活動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數學活動的設計大部分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是他們熟悉的東西,這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學習數學都是建立在能看到的具體事物上的,如果初中數學教師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活動,那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覺更加親切,同時也會愿意參與到學習中來。把數學知識映射到生活中,是一種化抽象為具體的方法,也是引發學生思考興趣的一種方法。
如果希望一節課的氛圍比較活躍,那就肯定離不開師生互動。而我們在傳統的課堂中,師生問答雖然也是一種互動,卻不能兼顧所有學生,所以經常會出現一節課只有幾個活躍的同學參與到課堂互動中的局面。而加入了數學實踐活動,不說全員參與,但也能達到大部分學生動手操作的效果。當學生們在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滋味,這不僅能使他們對本節課充滿興趣,甚至對今后的數學學習都充滿信心。如果能讓教學活動發揮此種作用,那么這樣的一節課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我曾經見識過有一位老師在教授“正方體的展開圖”時利用了學生感興趣的磁鐵,讓學生自己展開,探索不同的情況。在課堂上,學生們都能非常熱烈地討論和動手操作,能夠很具體地看到多種展開的方式,課堂效果非常好。
傳統教學注重的是老師的講解和引導,學生作為模仿者來學習老師講授的內容,有時甚至是靠記憶來接受新的知識。而當代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老師作為引領者和指導者,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新課程理念下的現代教學是以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自主探究。數學實驗是開發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實驗活動,有利于活躍大腦中的探究區域,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探究能力。
數學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除了看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教授的內容之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否有所發展。如果學生只是聽老師講授,那么他學到的部分可能也只是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學生能夠動手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那么他們可以更加直觀和準確地看到問題所在,并能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也可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學生的大腦中蘊藏著很多的“寶藏”,等待著教師的挖掘。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多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使其才智得到充分的發展、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大部分學生的座位安排都是單人單座,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平時的學習活動很少有和別人合作的機會。而在數學實踐活動中,通常都會把學生們分成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小組成員討論歸納出結論,因此數學活動的設計能夠使學生們體驗小組合作的樂趣,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以筆者在《合并同類項》中設計的一個活動為例:
請同學們以6人小組為單位,從桌上的紙片中找出下列單項式的同類項:
8a2,3mn,-a2b,5ab2。
給同學們的紙片也是經過設計的:8a2的同類項有3a2和2a2,3mn的同類項有6mn和-mn,-a2b的同類項有a2b和ba2,5ab2的同類項有4ab2。這些卡片隨機組合后分給各個小組,其中8a2和3mn的同類項每一組都有,而-a2b和5ab2的同類項則是部分小組有。
這樣設計的好處有三:其一,學生全員參與,分組之后更利于討論,能增強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同時也讓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得到別人的幫助,不至于在課堂上被“孤立”;其二,這樣的設計將一些重要知識點都涵蓋了,特別是-a2b的同類項體現與字母順序無關,-a2b和5ab2又能形成對比,學生重點辨析;其三,這樣的設計,學生的反應是在老師預料之中,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如果發生錯誤,也可以快速找到那一組。這樣一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亂中有序,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的倡導下,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合作探究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鍛煉學生的探索能力,小組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和互助學習,學生在小組中友好地進行合作交流,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每個學生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智慧的鮮花是開放在手指尖上的。”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入數學實驗活動,不僅是方式的轉變,更是對學生要求的提高。在初中數學活動的探究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更活躍,參與度更高,還能使學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得到啟發,發展學生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初中生的數學能力。
[1]牛愛玲.淺談數學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J].讀書文摘(中),2016(8).
[2]王翠.淺談實踐活動課在數學學習中的意義和作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