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大學附屬小學 蘇巖霞
新課標強調,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符號感,即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以此促進符號間的轉換。為了落實這一點,教師就要深入教材,仔細鉆研,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讓其靈活掌握概念、定義、定理,嘗試以符號的形式思考、運用,以此促進計算、推理以及交流能力的發展,實現學科能力的提升。
所謂“符號意識”,簡單來說就是“理解并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以及變化規律”,再通俗一點就是“用符號表示”。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加強引導,讓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轉化成符號,嘗試用多種方式表示,以此拓展思維,為符號意識的培養奠定扎實基礎。
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導入環節,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首先呈現了不同地方的溫度數值:南京最低氣溫是0℃,哈爾濱的最低氣溫是零下20 ℃,三亞的最低氣溫是15℃。對此,學生開始小聲討論,我沒有著急給出答案,而是讓其自主表示不同溫度,這樣學生就直接面臨“不同溫度的多元表征”問題,由此激發其思維,讓其聯系生活經驗展開思考。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思考,我開展合作學習,讓其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相互啟發,以此促進多元答案的生成。通過交流,不同小組給出了不同答案,有的直接在溫度數值前加文字,如“零上”“零”“零下”等,這樣雖然能看懂,但嚴格來說不屬于數學意義上的符號。有的在先前文字表示方法的基礎上采取首字母,如“S”“X”等,如果要表示“15℃”,就可寫成“S15℃”。還有的小組別出心裁,在數字上下功夫,為了區分“零上”“零下”,其在數字上方或者下方添加“—”,以此作為區分。
由此可見,學生對于“表征”這一問題有不同的方法,對于不同的回答,我們要充分肯定,讓其在思考的過程中意識到這是學科探究的重要環節,以此為符號意識的培養奠定扎實基礎,完成預期目標。
符號的生成不是為了體現思維,而是要落實到運用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符號意識的培養。在運用前,要精心設計選擇合適的機會,但也不是說要另行開辟空間,這樣會顯得很“刻意”,而且會影響教學進度。因此,要貫穿教學,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有效展開,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負數的初步認識”內容時,經過引導、探究,學生很快掌握了用“+”“-”來表示正負。由此,我就趁熱打鐵,創設情境,引導運用,讓其在實際情境中掌握。聯系到地理學科,其中涉及地理位置的“海拔高度”,相關表示與溫度如出一轍,由此,我就讓學生運用“+”“-”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地方可用“+”“-”來表示?結合生活實際,學生馬上想到表示一個家庭收入、支出多少,也可以用“+”“-”表示,如“今天買菜100元”,就可記為“今天買菜-100”。此外,在講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內容時,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建立了可以用字母或代數式表示數的意識。對此,我就結合文本設計一些變式情境,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首先,我想到幾何圖形面積計算,其中涉及的公式都是用字母表示的,于是我就設計情境:李奶奶家有一個長方形花圃,長為a,寬為b,這個長方形花圃的面積、周長各是多少?
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在具體問題中梳理邏輯,一方面能弄清符號表示的含義,有效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加強運用,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為下一次嶄新的符號學習奠定基礎,由此便能活躍課堂,激發思維,促進能力提升。
符號意識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其包含兩層意義,其一是讓學生意識到符號之于學科探究的重要性,并且一個符號是有多層意義的;其二是讓學生產生符號直覺,以此促進其知識運用,為之后的探究做好支撐作用。
如何讓學生產生符號直覺呢?這就需要實際情境,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為了簡化表示方便思考,其會不自覺地運用符號去表示其中的量和關系,以此促進符號直覺的形成。一般我會設計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符號建立模型,以此促進思考,如:小狄阿姨在網上做微商,專門售賣某種商品,該商品的價格是100元一個,平均每天可以買100個;如果降價10元,每天能多賣15個,問:如果想要獲得最大利潤,該商品應該如何定價?對于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一讀完題目便開始動筆,我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大多采用遞減的方式列表求解,少部分學生在思考后,就會按照符號直覺的引領,嘗試著運用不同符號去表示商品,以此深入思考,有效解決問題。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在持續不斷的練習中就能形成符號意識,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全面思考,逐漸養成符號直覺,在之后的練習中靈活運用,以此提升思考能力,實現學科素養的提升,最終實現課堂學習目標。
總之,符號意識的培養是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不僅能突破傳統,激發學生思維,還能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讓其在符號引領下深入學習,積極探究,在不斷地摸索、總結中提升能力,發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