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運西小學 王海風
計量單位是在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中產生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計量單位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個小學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計量單位有: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面積單位、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這些計量單位都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看到、用到的,但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計量單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如何才能突破這一教學瓶頸呢?筆者將以《認識厘米》一課為例闡述自己的教學策略。
“量感”是建立在體驗基礎上的,而一次成功體驗的必備條件就是要選擇恰當的實驗素材。對于1厘米有多長的觀念,學生一開始是沒有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幫助學生去建立。選擇什么樣的教學素材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起1厘米的概念,并且在1厘米的基礎上自然地生長出幾厘米的概念呢?我認為選擇的素材不僅僅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具備一定的可參照性。學生在認知1厘米或幾厘米時需要選擇一定的參照物進行比較,參照物的選擇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參照物的選取必須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必須是生活中十分常見且能夠理解的對象。如果選擇不常用到的實物,反而會讓學生越發模糊。比如,1厘米的認知可以選擇手指的寬度作為參照物,也可以選擇訂書針的寬度作為參照物,這兩個事物學生比較熟悉,且沒有什么型號的變化,如果選擇某一木條的寬度作為參照物就沒什么意義了。第二,參照物的選擇要遵從易操作性,即這些參照物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拿來就用,不需要耗費太多的精力對其進行設計。比如,在認識幾厘米的長度時,我們可以為孩子們多準備一些1厘米長的小棒,讓他們擺一擺幾厘米,幫助他們自然感知“幾厘米就是有幾個1厘米”。這樣拿來就用的參照物省時、省力,效果極好。恰當地選擇教學素材,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愿意借助這些素材喚醒自己所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讓“量感”在原有的生活積累的基礎上自然生長。
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真切地體驗計量單位的長短、輕重、大小等,形成清晰的表象,為量感的建立和發展打好基礎。
直尺上的1厘米最準確,而且每個學生從進入學校開始就接觸并擁有了直尺,用它來認識1厘米最方便。用手指比劃1厘米,是通過動作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動作感知比視覺感知的體會更深刻。他們可以先在直尺上比劃,借助直尺上的1厘米,擺好拇指和食指的位置,看看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把這段長度記在腦子里;然后離開直尺比劃,把自己對1厘米實際長度的感受,通過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表現出來。尋找長度大約為1厘米的物體,借助熟悉的物品強化1厘米的長度觀念。很多物體的長度不是1厘米,而是若干厘米,學生在認識1厘米的基礎上,還需要認識幾厘米。這一連串的體驗教學是讓學生直接對教學內容進行體驗,通過切身體驗使其對相關的知識內容產生明確的認知。在計量單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直接有效地利用體驗教學的方法,使“量感”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芽、生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機的生活應用是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但是由于辦學空間和形式的限制,許多教學活動都存在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對此,數學教師應該在有限的條件下設計出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落實實踐教學。針對計量單位的教學內容,更應該充分考慮在實踐教學的情況下,選擇可以實踐教學的內容。其次,進行實踐教學的方案設計時,要根據計量單位的特點,將與實際生活相關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在實踐中滲透計量單位的相關知識,在實踐操作中讓學生對其理解認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隨時隨地都帶一把合適的尺子在身邊,但是測量的需要卻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怎么辦?那我們就要學會使用身體上的“尺子”,比如我們的手掌寬度、一拃長度、一庹長度、一步長度等等。怎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對這些“身體尺”的應用意識呢?課堂上的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經歷這樣的生活應用的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鞏固對“厘米”的認知,建立1厘米、幾厘米,甚至幾十厘米的概念,使這些概念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生長,形成清晰的“量感”,還能使學生在生活應用的過程中培養應用的意識,培養動手實踐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皮亞杰曾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知識永遠是自己親身參與的。根據計量單位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課前為孩子準備充分的實驗活動素材,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活動以及有機的生活應用展開教學活動。
[1]蔣勇.淺談小學數學計量單位的教學[J].考試周刊,2017(44):117.
[2]張衛星.如何讓學生建立清晰的計量單位觀念[J].基礎教育論壇,2013(33):46-47.
[3]錢希有.計量單位教學要處理好幾個關系[J].小學數學教育,2016(0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