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娜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老年人口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老年人在當今社會物質文化不斷得到滿足和進步的過程中卻迎來了一個不斷面臨人生喪失的過程,除了健康喪失、角色喪失、收入喪失和理想喪失外,他們最害怕的是情感和精神的喪失,因此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逐漸陷入了一種精神空虛、文化生活匱乏的“貧困化”狀態。家庭養老功能的日趨弱化和機構養老的發展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面臨著嚴峻挑戰。而在以“文化養老”的新形勢下,滿足老同志物質需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改善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精神上、文化上滿足他們的需求,使其建立一種積極的養老理念,樂觀面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從而實現自我追求,享受快樂生活。
在十七大上,胡錦濤提出“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并將其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傳統的文化建設過分依附于行政體制,主要靠自上而下地“送”,缺乏應有的公共精神和服務觀念,相應的制度建設也發展緩慢,在實踐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矛盾。另一方面,從2000年開始,我國就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截止到2011年,我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1.85億,這樣的人口結構對我國現代化的建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除了應努力完善老年人基本醫療、養老等制度,同時不能忽視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發展和完善老年人的公共文化建設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直接影響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成敗和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實施。
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影響到身體健康。那些經歷戰亂、災荒的老年人們曾經的艱辛相比于如今安穩的生活,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生活已不再那么苛刻與挑剔了。影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因素主要有:空巢因素—老年人與子女分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形勢相當嚴峻,而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普遍存在孤獨感,進而導致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下降;經濟因素—老年人的收入總體不高,他們手中可供支配的經濟資源十分有限。心理因素—老年人大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和兒孫繞膝享受天倫之樂的思想,既期盼子女事業有成,鼓勵其遠走高飛,又對兒女不在身邊,心中煩惱無人傾訴時有抱怨;設施因素—社會各方面提供的具有滿足老年群體精神需求功能的設施或活動內容,主要包括公園綠地、鍛煉場地、健身器材、科普畫廊、電視節目、圖書報刊、知識講座、老年電大等幾項,這些項目魚龍混雜,表現出的現實狀況卻不盡人意,大多數老年人對現有的這些設施并不滿意。
公共文化服務以政府部門為主、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公共文化服務在“文化養老”中扮演了一個“組織者”的角色?,F如今的老年人人數眾多,時間富裕,社會影響力大等優勢,發揮著對社會思想的引領、對社會精神的激勵、對社會矛盾的疏導的重要作用,并影響著子女、家庭;老年人甚至對全社會的文化建設,而且將隨著隊伍的不斷壯大,文化輻射影響將越來越明顯。
公共文化服務的本質還是“服務員”的身份。“服務員”要讓更多喜歡文化活動的老年人參與到文娛活動中來,為老年人的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目前,有組織的老年活動群團像雨后春筍一樣蓬勃發展,就市本級而言,有老年大學藝術團、老年民族樂團、宣講團、老年體協、老干部活動中心等。此外,許多大部門、大系統也成立相關老干部群團。如教育系統有退教協會,衛生部門有系統老年體協。如去年,衛生系統圍繞“喜迎黨的十八大”,開展太極拳展示、健步走、象棋、橋牌等比賽活動,參與人數達2000多人次。通過系列活動,老年人身體健康、心態陽光、精神愉悅、思想常新。從各協會活動開展情況看,老年人的參與積極性很高,“文化養老”的內在需求也愈來愈強烈。
公共文化服務要為“文化養老”提供展示的舞臺。“組織者”在有序的組織老年人的文藝活動項目之后,要給予他們展示自己才藝的機會與平臺。本市的公共文化服務“四進”零距工程就是典型的范例:本市的業余團隊百分之九十都是老年團體,文化館對這些團隊進行歸類和細致的專業輔導,為團隊組織各類比賽,幫助其成長壯大,最終又以文化惠民的服務形式走進廣場公園、走進城鎮社區、走進園區企業、走進鄉村場院,不僅達到了文化服務的目的,還讓人們看到了以“文化養老”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和養老新觀念,讓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文化養老”的活動中來,實現和提高自我價值。
公共文化服務為“文化養老”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老年人可以將“文化養老”的實踐成果和心得體會通過文化服務的形式與更多的老年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在文化服務中相互學習,互相汲取養料,讓文化真正融入養老中,在養老中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要讓“文化養老”在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動中展示自己的魅力,讓公共文化服務為“文化養老”服務到實處。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文化養老”是社會穩定、和諧、健康發展的基本因素,時代發展需要文化,老年生活更需要文化的熏陶、文化靈魂的附著,“文化養老”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多樣化與時代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因此,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擺脫“文化養老”的附屬地位,讓“文化養老”成為常態,才能讓老年人群真正的老有所樂、老有所享、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