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鼻煙壺歷史悠久,其小巧玲瓏、種類繁多、材質多種多樣、制作工藝精美,集萬千大成于一身,一直受到中外收藏界的青睞,更是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種類之一。
關鍵詞:鼻煙壺;鼻煙;藝術;收藏;材質
鼻煙壺,就是盛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攜帶。
鼻煙原產自南美洲印第安原始部落,是利用煙葉磨細成粉,再加入花卉等香料,并加入麝香薄荷等不同種類的名貴香辛藥材,經過數年或數十年發酵制作形成。鼻煙似煙無煙,似藥非藥,融煙、藥為一體,是一種用鼻孔嗅吸的藥煙,又稱作為“聞煙”。吸聞時用手指將粉末狀的鼻煙抹在鼻孔內,通過刺激黏膜引起生理作用,醒腦提神,通痹開竅,緩解疲勞,放松身心,驅穢避疫;有活血驅寒、開賽通竅、醒腦明目、耐缺氧等藥理作用,可以輔助治療頭痛、高血壓、鼻竇炎、和傷風感冒,改善記憶與睡眠,還可治療中暑等癥。
鼻煙17世紀中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后傳入中國。中國最初并沒有特制裝鼻煙的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造辦處特制鼻煙壺,壺蓋上附小匙,以方便舀取煙粉??滴跄觊g清宮造辦處制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瑯等各種鼻煙壺,開辟了一項工藝美術的新門類。清宮造辦處經常做鼻煙壺的作坊有玻璃廠、琺瑯作、玉作、牙雕作和鑲嵌作;壺蓋、勺由鍍金作或牙雕作配制。咸豐、同治以后,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制作的鼻煙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制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產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歷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
乾隆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744年1月5日),正在江西負責置辦宮廷物品的內務府員外郎唐英接到乾隆帝的上諭:“著唐英照此掛瓶花紋釉水顏色燒造些各款式各色鼻煙壺,著其中不要大了,亦不要小了。其鼻煙壺蓋不必燒來。欽此?!币驎r值冬令,燒造瓷器工匠已經放假回家。接到上諭后,唐英馬上召集齊工匠,擬定鼻煙壺泥坯,畫好花樣,鉤添顏色,借用“燒造粗瓷之茅柴窯”的民窯,一共趕制出40件鼻煙壺。
在現代人們嗜用鼻煙的習慣幾近絕跡,但鼻煙壺卻作為一種精美藝術品流傳下來,而且長盛不衰,被譽為“集中外各國多種工藝之大成的袖珍藝術品”。中國鼻煙壺,作為精美的工藝品,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技藝于一身,采用瓷、銅、象牙、玉石、瑪瑙、琥珀等材質,運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被雅好者視為珍貴文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成為中外人士珍愛收藏的對象。
鼻煙壺以其小巧玲瓏的獨特造型、種類繁多的選材用料、精美細致的制作工藝,逐漸發展成為供人玩賞和顯示身份地位的藝術佳品。清代以后創制的鼻煙壺,集書畫、雕刻、鑲嵌、琢磨等諸多技藝于一身,運用青花、五彩、粉彩、琺瑯、雕瓷、套料、巧作、內畫等技法,汲取了域內外多種工藝的優點,是中外文化藝術有機融合的典型器物。
玉鼻煙壺,以質地溫潤、造型繁多、工藝精湛為突出特點。玉鼻煙壺的造型有玉蘭花式、桃式、石榴式、柿子式、茄子式、葡萄式、癩瓜式等瓜果形,以及龜式、魚式、蟬式、蝙蝠式、老虎式等動物造型。
瓷鼻煙壺,多為景德鎮燒造,也是在乾隆時期達到了制作高峰,出現了葫蘆、燈籠、橢圓、包袱、花果、人物等千姿百態的造型,采用粉彩、五彩、墨彩、青花、窯變、金釉、仿松石、套料、雕漆等工藝,質地細膩。
有機材質鼻煙壺,材質包括竹、木、象牙、葫蘆、玳瑁、犀角、琥珀、珊瑚等,色彩豐富,質地多樣,工藝精美。
金屬胎琺瑯鼻煙壺,是由金、銀、銅作胎,用琺瑯釉裝飾的復合工藝鼻煙壺。它分為畫琺瑯、掐絲琺瑯、銀胎軟琺瑯三種,畫面絢麗華美,顯示出富麗堂皇的風格。
其制作工藝可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素面到加彩、加雕。其加工工藝有內畫、浮雕、陰刻、陽刻、套色等。可以說,鼻煙壺是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玻璃鼻煙壺,是鼻煙壺中制作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一個種類。據檔案記載,康熙時期玻璃鼻煙壺就有了黑色、綠色、白色、紫色、葡萄色、雨過天晴等顏色。雍正時期出現了單色玻璃、金星五彩玻璃、五彩纏絲玻璃、花玻璃、套玻璃、畫琺瑯玻璃的鼻煙壺。乾隆時期的鼻煙壺更是達到制作高峰,推出了內畫玻璃、刻花玻璃、描金玻璃的鼻煙壺。
鼻煙壺的獨特魅力逐漸為世人稱道,早在1968年就已成立美國中國鼻煙壺協會,這也是全球第一個成立的專注于鼻煙壺收藏和研究的協會,該會在1974年決定為協會建立國際身份,并將協會更名為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從而吸納世界各地的會員,舉辦國際化的會員大會。
鼻煙壺收藏也在近幾年來屢掀熱潮,這和它曾廣泛的根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大有關系,且不說在各大拍賣會上動輒上百萬令人瞠目的成交價格,但就其包羅萬象的材質和制作工藝,鼻煙壺在當今也已吸引了國內眾多愛好者與收藏家的關注。
鼻煙壺被人們珍愛了幾個世紀,不僅作為實用器,更加作為身份地位、審美品位的象征而被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全階層”所追捧、喜愛、使用和收藏。鼻煙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饋贈、身份象征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致、易于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睞,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種類之一。
參考文獻:
[1]鼻煙壺史話[M].紫禁城出版社,朱培初,夏更起編著,1988.
[2]中國傳統鼻煙壺[M].人民美術出版社,潘嘉來,2009.
[3]論魯派內畫鼻煙壺的傳承與發展[D].甘露.山西師范大學 2017
[4]中國鼻煙壺內畫藝術風格的形成演變及其因素研究[D].金麗敏.重慶大學 2014
作者簡介:沈紅妹(1991.5)女,漢,河北,安徽松石內畫藝術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鼻煙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