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文楊楊
摘 要:本文就現行審判團隊模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對審判團隊組建中的幾點設想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基層法院;審判;團隊;組建;模式
一、現行審判團隊模式分析
201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基層、中級人民法院可以組建由一名法官與法官助理、書記員以及其他必要的輔助人員組成的審判團隊,……”。筆者所在的S地區13個縣(區)基層法院,基本都采取了1+1+1模式(下文中將該模式統稱為小團隊)。設多個“民事審判庭、刑事審判庭”的法院,便將類型審判庭組建成相應的民事或刑事團隊,將審判監督庭、行政庭、立案庭合為綜合團隊(下文中將該類型團隊統稱為大團隊)。各團隊的行政事務由入額的分管副院長直接管理。在團隊模式實行以后,試點法院發現原來的“庭”建制和庭長形同虛設,有的法院仍保留機構設置,對入額法官的案件處理結果實行報備。即院庭長不干預法官案件審理,但在簽發判決前需向院庭長報備判決結果。從調研分析來看,以上模式對基層法院來講各有利弊。為更好地分析利弊,筆者現以所在S地區各基層法院團隊組建模式為視角,對各個程序中的具體運行機制進行剖析:
(1)訴前調解程序。Y縣法院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介入點,成立多元化糾紛調解中心。
(2)簡易程序。基于該程序在基層法院案件的占比超過80%,S地區對于法官個人年均收結200案以下的法院,均采取1名法官+1名助理+1名書記員的固定搭配;對于法官個人年均收結超出200案的法院,采取1名法官+2名助理+1名或2名書記員的固定搭配模式。
(3)普通程序。對于較復雜,需組成合議庭審理的案件,大多數法院采用大團隊自由組合式,即團隊內的法官可以組建合議庭,也可以由主審法官+人民陪審員+法官組成合議庭,由主審法官的助理和書記員擔任輔助。也有部分法院采用3名法官配備N名法官助理及N名書記員固定搭配模式。
(4)執行程序。Y縣法院采取1名執行法官配備多名執行員和書記員的模式,將未入額而擁有一線辦案經驗的人員補充進執行隊伍。該運行模式可以歸結為1+N+N,即1名執行法官,配備N名執行員及N名書記員。
以上各種模式在具體運行過程中還算順暢,但隨著司法改革的推進,一些新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具體有:①合議庭人員組成方面。因法官終身負責制的推行,部分法官產生了消極心理,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合議庭成員的組成,從而影響了辦案效率。②審判長應由誰擔任的問題。去行政化后,各員額法官系平等關系,那么如何來確認審判長?裁判文書的簽發權又有誰行使?③法院團隊內部的監督問題。現在法官個人即可對案件進行簽發,不再通過院、庭長,那么法院內部的監督如何繼續有效運作?④小團隊與大團隊的關系問題。司法實踐中,法院依據專業領域的不同將各員額法官劃分至民事團隊、刑事團隊、行政團隊、綜合團隊、執行團隊,各團隊分設團隊長來負責團隊的整體性工作。每個員額法官又都有配備的法官助理和書記員,我們將此稱為“小團隊”。如此,小團隊系從屬于大團隊,還是獨立于大團隊?其工作內容是否需要一一向團隊長匯報?如若不然,團隊長的工作職責又該如何定性?以上問題值得我們共同探討。
二、審判團隊組建中的幾點設想
由于各法院規模大小不同,人員組成和配比不同,人員素質更是參差不齊,一刀切的審判團隊組建模式并不符合我國司法現狀。筆者通過自己工作中的發現以及向身邊兄弟法院了解到的團隊模式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或是困難提出幾點設想:
(1)在合議庭人員組成上,建議采用相對固定制與人民陪審員制相結合的模式。即每3至4名員額法官固定組成一個合議庭,同時每隔2年左右予以調整。再考慮到固定制模式中可能出現的各成員開庭時間上的沖突,故應結合人民陪審員制度,吸收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以保證案件程序可以順利進行。
(2)建議由主審法官擔任審判長。筆者認為,凡是法官都可以擔任審判長,將審判長與案件的主審法官相分離,容易使審判長與主辦案件的職責相分離,并與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的去行政化的司改目的相背離。
(3)在裁判文書簽發上,建議由承辦法官行使簽發權。實踐中,對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其裁判文書基本都已實現了直接由承辦法官簽發;而對于使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按照筆者對審判長具體由誰擔任這一問題上的意見來說,裁判文書應由承辦法官以審判長的身份簽發。
(4)內部監督的運行問題。①推動專業法官會議制度。在過去,各法院實行的都是審委會會議制度,合議庭對審委會意見要絕對服從與采納。一直以來,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為案件的集體研討提供著實踐指導,但也因參與研討者多為院領導,這就為各領導意志的不當介入留有余地。如今,專業法官會議制度等法律適用統一機制的建立,將“原來院、庭長個人對案件的審批權,轉換為一種可以選擇的集體模式行權”。①由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后形成的法官會議意見與主審法官或者合議庭意見不一致時,法官會議的意見僅作為參考,最后的判決仍由主審法官或合議庭決定。這在司改中無疑是一項重大突破。所以如何形成完整的、規范的運行程序,推動專業法官會議制度的完善,對于法院內部監督具有重要意義。②正視小團隊與大團隊的關系問題。實踐中,小團隊結構相對簡單,便于指揮、協調與管理,然而,僅憑一個個小團隊不足以使整個法院的工作質量與效率高枕無憂。所以小團隊的運行離不開大團隊的監督與協調,鑒于此,筆者認為各團隊長對各自團隊的監督要么通過參與案件審理,要么在報備程序中給予提出建議的權利,但不得要求依己見而更改。
總之,審判團隊的組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做好團隊組建的頂層設計,還要結合各法院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其難度可想而知!就在論文即將完成時,最高院下發了《關于積極推進省以下人民法院內設機構改革工作的通知》,其中就內設機構的數量依政法專項編制數的多少作出了相應規定,審判業務機構也應依規定稱為“XX庭”。如此,在不取消“庭”建制的情況下如何做好“團隊”組建工作,庭長及團隊長的職責與監督作用又該如何體現?種種問題均值得深入研究與探討。
注釋:
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編:《〈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讀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