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坪 胡楊 徐曉萌 輝黃耀東
摘要:計算機語言對一些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計算機等級考試,受到多方重視,計算機等級證書是目前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證書之一,由此導致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有著從以實際應用能力為目的偏向如何指導學生順利通過證書考試為目標的趨勢,使得大學相關的計算機課程走向考證的誤區。
關鍵詞:計算機;教學;考證;誤區
在高校教學中,計算機語言對一些非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課程。計算機等級證書考試,在當今社會也是熱議話題,大學生畢業以后尋找工作,就業除了大學畢業文憑以外,就是看你有哪些證書、有什么級別的證書。在當今社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要求各類大學生都必須熟悉和掌握本學科相關的計算機技術。隨著計算機教學的發展,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是大學生必不可少的證書之一。有的學校把計算機考試通過率當中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這就把本來正常的教學常態打亂,促使教師圍繞考證進行教學,培養的學生考試技能很高,各類證書一大堆,實際應用技能較差,不能很好的適應社會相應崗位的要求。
一、困境
困境1、違背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初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計算機逐漸成為我國信息技術大眾化的先進工具,操作和使用計算機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基本技能。為適應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促進計算機應用知識的普及和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推廣,為用人部門錄用和考核工作人員提供客觀的、統一的標準,經當時的國家教委批準,由考試中心主辦,于1994年面向社會推出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NCRE)。
計算機能力的統一考試,和英語等級考一樣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三證:學位證書、計算機二級、英語四(六)級證書。
困境2、社會用人的導向作用導致考證熱
大學生畢業就業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學校、家長和學生最頭疼的問題,用人單位在考慮一個人的“能力”時,有些單位除詢問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看有沒有計算機和外語等級證書?
計算機能力的統一考試,和英語等考試一樣是成為了大學生的必修課。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三證:學位證書、計算機二級、英語四(六)級證書。在一些大城市,一名大學生若想落戶,理工類必須通過計算機二級、文科一級(本科起點二級)。
這就給大學生一個信號,若想進入社會,進入城市,計算機等級證書是必不可少的。
困境3、計算機等級證書不能反映獲得者的實際應用
計算機國家一至四級的證書現在用人單位不大看中,因為它只說明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能力,如果你從事的是IT行業,用人單位看好的是商業證書。國際上有許多著名的職業證書,國內目前的IT國際認證,位于前三甲的應該是微軟的MCSE(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Cisco的CCNA(思科認證網絡支持工程師)、Sun的SCJP(Java程序員認證),國內有華為的“中興的工程師認證”。一個專業證書的含金量不亞于一個本科文憑的含金量。
國際認證考試在國外是算學分的,如果你選擇出國則非常有用,一方面可以免掉一部分學分,另外可以證明你有此方面的技能。近年來國內認證也走向市場話,獲得一個認證,對就業有益無害。
大學生考計算機等級證書,大多數參加的是計算機二級考試,所體現的水平和能力不可與上述專業證書同日而語,二者相差甚遠。計算機二級的考試,依個人之見,認為純屬考試經濟的產物,一些學生認為大學里面教計算機內容滿足不了考證的要求,自己還有報社會上的輔導班,社會上的輔導班主要是做題庫,進行應試技能強化,比如個別函數的計算結果可能比較熟悉,在進行答題選擇ABCD時,可以做到100%正確,但這個函數在具體程序中的應用卻不知道。考試題型不外乎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改錯題,上機操作也幾乎是改錯類試題,例如:SQL查詢語句中,將from 錯打成 form,學生要發現誤打的命令,并修改過來,在程序片命令需要把誤打的中文字符或全角字符改為英文字符等等。
大學生考計算機等級證書只能證明自己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處于哪個級別,至于以后用不用和會不會用,那要看你個人的發展了,當然找工作可能會有小小的幫助,至少給自己增加一份信心!
二、反思
反思1、對獲得證書的學生在計算機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調查
筆者對本校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某數據庫和C語言為例:
1、你學過計算機語言(數據庫)嗎?100%學過。
2、該課程有什么用?80%二級考試,15%按照教學安排學習,5%自己有興趣。
3、你會運用計算機語言開發系統或應用程序嗎?85%不會,10%可以試試,5%有興趣研究。
4、除了考試以外,你知道計算機語言還有什么用嗎?70%不知道,23%沒想過,7%應該在工作中能用上吧。
5、老師一般是怎么教學的?80%按照書做成PPT教學進行教學,20%結合具體實例進行教學。
反思2、教育主管部門應做的改進
通過上述研究,不難看出高校在費計算機專業方面相關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似乎走在走入一個誤區,好像你培養的學生拿的證越多,等級越高,學生的能力就越強。實際恰恰相反,由于學生在校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如果我們不能在大學生的創造力方面、知識的駕馭能力方面進行培養和要求,那么即使學生畢業了,而且拿了很多證,仍然找不到好的工作,即使有了工作也不能很好的適應崗位的要求,更談不是在崗位上能有更多的建樹。
早在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市“微電子技術及其應用”展覽會,兩位小學生為其表演了自己設計編制的“機器人唱歌”、“機器人下棋”等程序,鄧小平同志高興的摸著孩子的頭說“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那時計算機在我國還是一個十分稀罕的物品。
現在計算機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計算機軟件和應用領域越來越多,如果在大學里不能有針對行進行相關專業軟件的教學和學習以及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如果不管你今后是否使用,以及是否會用,雖然開設了C++、VB、數據庫等,但都圍繞考證轉,則實在是教育的悲哀,也失去了當初確定考試方案的初衷。
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語言類教學不能再以考證為中心進行引導了,要把教學重心引向活學活用,靈活運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親自動手開發系統、修改程序、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具有較高操水平的能力上來。受人魚,不如授人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