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
摘要:《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關信息,運用相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人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我收獲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都很高興,是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營造出課堂教學活動的地理思維氛圍,挖掘思維因素,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既優化課堂教學,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地理;發散思維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創新能力等。一切創造力都源自思維。創新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人的思維方式。思維是人智力的核心、是教學潘動的中心環節和高級層次。思維品質的培養是能力培養的重心。學生學會地理思維,不僅能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擴展知識視野,而且能增強終身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我就“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談談一點淺見。
一、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內驅力
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欲和興趣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贊可夫這句話說明了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以樂于求異的心理傾向作為一種重要的內驅力。教師妥善于選擇具體題例,創設問題情境,精細地誘導學生的求異意識。對于學生在思維過程中時不時地出現的求異因素要及時予以肯定和熱情表揚,使學生真切體驗到自己求異成果的價值。對于學生欲尋異解而不能時,教師則要細心點撥,潛心誘導,幫助他們獲得成功,使學生漸漸生成自覺的求異意識,并日漸發展為穩定的心理傾向,在面臨具體問題時,就會能動地作出“還有另解嗎?”“試試看,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一下!”的求異思考。
事實證明,也只有在這種心理傾向驅使下,那些相關的基礎知識、解題經驗才會處于特別活躍的狀態,也才可能對題中數量作出各種不同形式的重組,逐步形成發散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啟發方式
(1)發散性提問。思維是以問題開始的。發散性提問可以直接激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這種提問追求的目標不是單一的答案,而是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的獨創的想法,因而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更直接、更現實的意義。
(2)一題多解。一題多解之所以有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主要是因為它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要“多向”,不局限于單一角度,不受一種思路的束縛,為了尋求問題的解決,它要求尋找多樣化的解決方式,謀求多種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會獨辟蹊徑,發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3)以點及點。從某一點拓展開去,以點及點地引發學生的“拓展思維”,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大更開闊,以達到培養學生全面觀察與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這種實例較多,比如我們由“經緯度”聯想到“經緯線、經緯度的劃分、經緯度數東西變化規律、東西半球的劃分、經緯網的定向定位等作用”等等。
(4)延遲評價。延遲評價可以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互相啟發的氛圍,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出盡可能多的創造性設想,因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集體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有時也可以采取集體討論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集體討論可分為2人小組、4入小組或全班討論。這樣的討論沒有老師的介入,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集思廣益,從而引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在集體討論中,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所以集體討論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有益的,對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也是有益的。從表面上看,集體討論時似乎課堂秩序有點亂,但如果學生真正是在參與討論,甚至大聲爭論,那就是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體現。
三、發散思維滲透的途徑
(1)課堂教學中滲透。課堂是地理教學的主陣地,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發散思維,自然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有計劃、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思想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能力,提高能力,減輕學生負擔的重要舉措,在課程改革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2)作業、測驗的訓練與講評中滲透。例如,通過講評訓練學生由正向思維向逆向思維、發散思維過渡,提高分析、綜合和靈活運用能力。一場考試后常會引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因而試卷講評時,不可忽視各類學生的心理狀態,要用好激勵手段。對各種優點的表揚要因人而異,讓受表揚者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善意批評的同時,應包含殷切的期望,使學生都能面對現實,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標,振作精神,積極地投入剄下一階段學習中去。
(3)地理活動中滲透。發散思維的最大特點是“同中求異”、“多向思維”。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我經常有意識地設計與發散思維有關的課題、范例,通過多種形式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學活動是一種主題背景下的活動,是學生在主題背景下面的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這種活動,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環境,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的活動材料,能滿足不同程度學生發展的需要。主題背景下的活動,是整個主題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目標同樣指向了主題活動的基本要求。這種操作式學習是在活動中完成的。它包含了外在的學習形式和內在的自我操作學習方式。將這兩種形式運用在區域活動中,讓學生形成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互動學習從中不斷鞏固學習內容,提升思維能力。
另外,地理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地理調研、地理興趣學習等等活動既可以增加學生地理學習的趣味性,也可以激發他們思考,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總的來說,通過活動不僅讓同學們實實在在認識到地理的現實意義,更鍛煉了他們多角度、多側面去觀察現象、分析問題,進而增強了發散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