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婷婷
摘 要:現代社會,環境對個體影響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幼兒園環境做為幼兒的“第三位老師”,將受到越來越多得關注。環境做為一種“隱性課程”,對幼兒的智力開發,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近幾年,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也得到學前教育者的廣泛重視,強調給幼兒一個豐富多彩的、多層次的、開放自由式的成長教育環境,使孩子通過用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環境墻面創設;學前教育
一、理論背景
1.教育學理論基礎。
杜威認為,“學生學習的不只是正規課程。還學到了與正規課程不同的東西[1]”。這表明在學校中,除了接觸教師計劃中的顯性課程之外,學生還接觸了隱性課程。“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包括物質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體系)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性或非計劃性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2]”。隱性課程與正規課程相比,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潛在性;二是非預期性;三是不易察覺性等。
2.心理學理論基礎。
(1)行為主義的觀點。華生從行為塑造的角度出發,人的行為被認為就是“刺激一反應的聯結,通過刺激可以預測反應,通過反應可以預測刺激”。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作為幼兒發展的一種刺激條件。
(2)認知學派的觀點。認知心理學[3]的觀點認為,影響人的發展有四個條件,其中物質環境的經驗和社會環境的作用是發展的經典性因素。
二、實踐背景
1.國外托幼機構墻面環境創設的實踐。
瑞吉歐教育體系的墻面環境創設。在瑞吉歐的幼兒學校,墻壁上展示的包括幼兒的作品,一旁是老師對幼兒作品的評價,還有記錄整個活動程序的照片,加上活動或方案的創新想法及不同階段的敘述說明,這些可以幫助教師有機會做出更好的課程決定。瑞吉歐教育體系的環境創設由于獨特的教育取向,近幾十年收到全世界托幼機構的矚目和肯定
2.國內墻面創設的實踐。
應當為幼兒多方面的發展提供條件。正是在以兒童發展為本的兒童觀指導下,墻面環境創設的過程是否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在這之中能否最大程度地培養幼兒的自信、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最大限度的發揮墻面環境教育功能的觀點,開始被人們所普遍接受。但是由于傳統上的種種原因,現今幼兒園墻面環境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3.幼兒園墻面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1)內容領域有所偏重。大多數墻面創設偏重藝術領域而輕視健康實踐領域,關于其原因,我歸納為一下幾點:
第一,從幼兒園專職環境創設的美術教師的眼光來看,幼兒園規章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班級墻面環境內容的領域要全面,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比較大。所以決定班級墻面環境中各領域內容是否均衡性的關鍵,還是一線幼兒教師的觀念和素質。
第二,教師自身的認識存在的局限性,認為環境創設只要與教學內容相聯系就行了。而實踐中在幼兒園開展的教學活動大多數是以分領域的形式進行,整合各領域的活動很少,健康領域的教學常常以體育活動的形式開展,導致墻面內容也較少關注到健康領域。
第三,健康領域內容本身的特點。科學、語言和社會等領域的內容,可以用有趣、新穎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
(2)內容的不規范。根據潛在課程論的觀點,物質環境也是一種潛在、隱蔽的課程,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對班級墻面展示內容的耳儒目染中,幼兒自然會習得一定的規范和經驗,如果從環境中接收到失范的內容,那么在幼兒心靈中就會印下難以磨滅的最初的烙印,對以后正確經驗的認知會造成一定的干擾。所以從科學幼兒教育的角度看,這種牽強附會生造“成語”的做法應該摒棄。幼兒教師應該向幼兒傳達關于祖國語言文字規范、正確的知識和經驗,而不是對文字隨意進行成人化審美方式的處理。
(3)幼兒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幼兒園班級墻面環境創設中,幼兒的操作性創設遠低于觀賞性創設,創設的班級墻面更多的意義,在于讓幼兒遠遠地欣賞其藝術美,而不是與墻面內容進行互動。這樣,班級墻面的大部分對于幼兒來說成了“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擺設,幼兒不能與這樣的墻面有肢體的聯系,墻面只能“看”,不能“摸”。
三、對于墻面創設的幾點建議
1.幼兒園應該完善墻面創設評價制度。
孟子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制定良好的制度是導向正確行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幼兒園相關制度的完善與科學,是進行良好環境創設的必要保障條件。如果沒有對班級墻面環境合理的評價制度,幼兒教師在指導幼兒進行班級墻面環境創設的實踐中,行為就容易迷失目標和方向,甚至流于應付檢查和評估。
2.幼兒園要為墻面創設提供條件。
幼兒園應針對班級墻面環境的創設提供具體指導。對于很多幼兒教師來說,不是缺乏對環境創設的科學指導思想的理論知識,而是急需將理論運用到班級墻面創設的實踐中去的具體指導方法,不懂得墻面的創設應如何體現先進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04頁.
[2]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10頁.
[3]許卓姬.張暉.幼兒園課程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頁,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