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妮,楊 丹
(衡水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抑制控制(Inhibition Control)是指個體能夠對自己不必做出的行為進行控制,它在執行功能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1].抑制控制屬于高級的認知功能,它的作用在于能夠使人們在隨時變化的環境中及時做出快速的反應,將與執行目標無關的刺激進行“自動屏蔽”,由此減少對信息加工的干擾.抑制控制在人們平日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會影響人們完成某項任務的順利進程,也是許多發展理論研究者的聚焦點.
近年來,將抑制控制與其他高級認知功能聯系起來的研究逐漸開展起來.從認知動機理論的視角上來看,人的行為本身就是目的的實踐者.而抑制控制同樣被視為個體希望達成某種目標的目的性行為.相關研究證明,個體完成自我控制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實現對另外長期利益的獲得,即控制與目標之間具有關聯性[2],且個體判斷自己能否到達某一目標又與自我效能感有關.
主要高級認知概念中自我效能感是不容忽視的一種高級認知,它可被量化為自信程度,即指個人在運用自身能力去執行任務時的自信水平.大學階段是個體步入成年期間價值觀和能力水平建立完善的重要時期,學生的考試成績可根據本身自我效能感的高低進行預測[3].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的生活、戀愛、就業等均有不小的影響.
從現階段的研究方向來看,自我效能感通常探討的是它在某兩個變量間的中介或調節作用,又或者將其與其他變量(如自尊,壓力)的正負關系做進一步明確[4].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模型中指出,自我效能感對目標的實現有影響,而目標或任務的完成與執行功能緊密聯系,其中抑制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梳理近期自我效能感與控制能力的相關研究中,不難發現大部分是以問卷調查為主,目前尚未涉及自我效能感作為自變量的實驗研究,而反應控制能力的研究既有問卷調查也有實驗探索.在研究抑制控制的實驗范式中,停止信號任務(Stop Signal Task)作為常見研究范式,在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結合腦成像技術的認知神經科學等領域廣泛應用,同時,停止信號任務在行為反應抑制的測量有效性上得到高認可度[5],即作為本次研究的實驗任務范式.
本研究采用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兩種方法的融合使研究結果在主觀測評和客觀操作的雙向支撐下更具有效性.本研究提出初步假設:假設一,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抑制能力越好;假設二,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反應正確率越高.研究目的是通過高低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對停止信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探索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的影響.
本實驗的被試為40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8名,女生32名;20名文科生,20名理科生.被試的年齡在19歲~24歲之間,裸視或矯正視力正常,無色盲或色弱.
研究設計主要分為完成實驗和填寫問卷.首先,被試就“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進行測評.其次,進行被試間單因素實驗.自變量為不同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因變量是被試抑制控制的能力,由反應時和正確率作指標.
2.2.1 問卷調查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采用王才康翻譯修訂的中文版量表.量表含10個題項,采用Likert四級評分制.該量表的得分區間為10-40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0.87,重測信度0.83,折半信度0.82,信度和效度良好.
2.2.2 實驗研究
停止信號任務主要由反應任務和停止任務兩部分組成.該任務范式要求被試在實驗過程中快速并且準確地完成一個反應操作(反應任務)或者在接收到停止信號時立即停止已經形成的反應沖動(停止任務).在該任務范式中,主要以被試的反應時和成功抑制率來評估被試的抑制能力.
2.2.3 實驗程序
正式開始實驗前,每位被試先進行練習實驗.正式實驗開始后,每一次的圖片刺激呈現前都會在屏幕中心出現一個500毫秒的“+”注視點,之后隨機呈現1000毫秒圖片刺激(圓形或方形),其中可能存在反應信號和停止反應信號.
若出現圓形且右上角有小星星則按“m”鍵,若出現方形且右上角有小星星則按“z”鍵.但是無論屏幕中心出現的是圓形還是方形,一旦小星星出現在該圖片的左上角,則為停止信號,要求不做任何反應,該刺激同樣在呈現1000毫秒后結束.被試與電腦屏幕的距離約60厘米,注視點和圖片的視角約0.8度.

圖1 刺激流程圖
問卷和實驗的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平均數差異檢驗.根據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計分方式,得分越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強.實驗數據通過E-prime 2.0編程,在停止信號任務的實驗操作中,有兩個重要的測量指標,分別是停止信號反應時(SSRT,Stop-signal reaction time)和成功抑制率.SSRT反映了被試在完成停止信號任務的反應速度,SSRT值越高,表示被試的反應抑制能力越差[6].
通過問卷測試分組得到高分組19人,低分組21人.由表1可知,對不同自我效能感高低組的數據進行差異檢驗得到,自我效能感高、低分組在反應時(SSRT)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t=-3.092,P<0.01,具體表現為自我效能感高分組的反應時較短于低分組,抑制控制能力更好,假設一成立.
與研究假設相反,在不同自我效能感高低組的差異檢驗中,兩組的正確率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t=-3.065,P<0.01,自我效能感低分組的正確率(93%)高于高分組(87%).該結果與假設二相反.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個人目標取向不同.在實驗結束后,簡單詢問被試對完成該實驗的感受,和問卷得分一致,自我效能感較高組更傾向于認為自己有把握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實驗任務,從而表現出反應時明顯短于自我效能感較低組,但同時也使導致按鍵反應出錯的可能性增加.

表1 不同自我效能感高低組差異檢驗
將性別、戶籍等各固定變量和自我效能感的數據分別對抑制控制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作為固定變量的性別對抑制控制的主效應不顯著F=2.604,P=0.125,戶籍、年級和學科都對抑制控制的主效應也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的主效應是顯著的(F=2.390,P=0.039),但自我效能感與各固定變量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如性別與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 F=1.300,P=0.307,差異不顯著,說明屬性變量對抑制控制的影響不大,而主效應顯著凸顯出自我效能感與抑制控制的影響具有直接作用.
同時,觀察被試完成實驗的過程中,自我效能感高分組對比低分組更淡定自若,與前人研究所證實的結果一致,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學生更多表現出對過程和結果的消極情緒,主要關注自己是否出錯,不能及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整,表現為對環境的低適應性[7].

表2 各變量對抑制控制的主體間效應的檢驗
本研究探討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大學生對抑制控制的影響.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學生,有較好的反應抑制能力,假設一成立.研究得到的數據中,自我效能感高分組的反應抑制能力更好,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也證明了過去研究提出的控制點與個體的內部調節有關聯,比如自我效能感[8].
同時,與假設二相反的是,自我效能感高分組的正確率低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組.可能由于目標取向與控制能力有關.對于大學生而言,可能本研究的實驗難度不高,降低了任務的挑戰性,實驗過程中目標取向和成就動機發生變化,導致高自我效能感的被試對高效完成任務的渴望降低,實驗后期出現了較多次數的錯判.而自我效能感低分組對實驗刺激的抑制能力較差,反應時較長,且沒有要迅速完成任務的目標取向和成就動機,所以出現在長時間的判斷后,準確率略高于自我效能感高分組.
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發現,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的主效應顯著,且自我效能感與其他固定變量(如性別、戶籍等)均未出現交互作用.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有著更直接的作用,且受屬性因素的影響較小,由此為抑制控制研究的研究方向進行拓展.
在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的影響研究中仍有需要改進的方面.抑制能力可能隨著年齡增長有比較顯著的提高趨勢,未來將考慮擴大問卷調查的樣本容量,對抑制能力隨年齡變化的趨勢進行探究.停止信號任務的實驗變式有待進一步改善,考慮制定與大學生群體更切合的任務難度,同時,未來可以從行為、人格、神經基礎三個維度開展研究分析,為自我效能感對抑制控制的影響提供更為深廣的研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