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毅
(淮南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1]”.“弱有所扶”中的“弱”涵蓋了社會中各類處于生活窘迫和發展困境的群體即弱勢群體.本文中的弱勢群體,指由于社會資源分配的失衡所引發的經濟利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承受力的脆弱性和競爭能力的劣勢性的特殊社會群體[2],主要包括下崗職工、低收入者、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較早從集體企業退下來的“體制內”人員.通過對安徽省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健身動機、健身內容、健身時間、健身場所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其健身行為現狀和社會保障方面的不足,為安徽省有關部門及時掌握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現狀,建立弱勢群體健身保障體系提供可供參考的理論依據.
以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健身行為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課題的研究需要,通過知網查閱了近五年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并對此進行歸納分析,收集專家學者關于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弱勢群體保障體系等方面的重要觀點以及其研究結果,同時還參閱了國家全民健身指導性的文件、資料,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詳盡的理論依據.
1.2.2 問卷調查法
選取安徽省16個地市中的6個市:合肥市、蕪湖市、安慶市、池州市、淮南市、阜陽市,從每個市中抽取一個區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行為的現狀調查》問卷600份,每個市100份,共回收問卷574份,回收率為95.6%,其中有效問卷560份,問卷有效率為93.3%.
1.2.3 實地訪談法
走訪了安徽省體育局和民政廳,同時深入當地弱勢群體集中區,與當地體育、民政廳的相關責任人、體育活動點工作人員等進行交談,獲知了他們對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健身活動開展與需求的意見和建議,較為詳細的了解弱勢群體健身運動的現狀、組織與管理等方面資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
1.2.4 數理統計法
將調查的有關數據,收集整理,運用SPSS和Excel軟件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
2.1.1 城市弱勢群體的性別、年齡
本次共發放有效調查問卷560份,分別從皖南、皖中、皖北選取幾個城市進行調查,調查點有效問卷數量相差不大,較全面地反應了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分布的真實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調查的560人中,女性254人,占總數的45.4%,20—29歲以下的樣本數量較少,占6.1%,而弱勢群體人數最多的是50-59歲,占28.7%.調查人群的具體年齡結構、性別比例見表1.

表1 城市弱勢群體的性別、年齡(n=560)
2.1.2 健康狀況
從表2可知,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十分不樂觀.主觀上感覺健康的人只有108人,只占調查者總數的19.3%,有452人患有各種疾病,占到被調查者總數的80.7%,其中患有腰頸椎病人數最多,達到27.3%,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耳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分別為15.1%、10.4%、10.0%、17.9%.從對年齡分組的調查情況來看,50歲以上患病率明顯高于50歲以下,健康人數只有12%,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城市弱勢群體經濟收入偏低,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經濟條件的匱乏導致該群體生活壓力大,醫療條件差,直接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

表2 城市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n=560)

表3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動機(N=560)
動機是推動一個人進行活動的心理動因或內部動力,體育健身動機是推動人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因,多數人體育健身是為了鍛煉身體,漸少疾病的發生,從而保持身體健康.少數人是為了找一種方式消磨時間、也有的是為了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增加社交的機會,結交新的朋友等等,調查還反應有一部分認為體育鍛煉根本就沒有必要,有那時間不如看看電視、打打麻將.無論人們對體育的認知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體育的功能都是客觀存在的,為了解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對體育健身的動機取向,本文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從表3可以看出,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動機排在第一位的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強身健體是體育最本質的功能,在所有被調查者中此項被選擇的頻率高達486次,說明被調查者對此項功能的高度認可;打發時間、陪伴親人朋友也排在了前列,說明被調查者體育健身的動機比較模糊,這種動機往往是受大環境的影響,參與者缺少內在的動機,體育健身表現出隨意性和被動性,健身態度不夠穩定.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后三位的增加社交認識朋友、磨煉意志、展示自我增強自信,可見弱勢群體由于自身受經濟、社會地位等因素影響較大、弱勢心態長期存在,對體育深層次的社會及心理方面的功能認識不夠,也反映了該群體參與體育健身的動機比較單一,內驅力不充足.
2.2.2 體育健身的時間和頻率
表4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經常鍛煉的人數只占14.3%,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呈整體上升的趨勢.“經常鍛煉”是指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鍛煉時間不少于30分鐘且主觀感覺中等強度以上[3].其中50--59歲人群所占比例最高,占被調查人數的19.3%,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對健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再加上子女都已長大成人,余暇時間相對增多,給他們參與體育活動提供了可能性;所占比例最少的是30—39歲的年齡段,只有8.3%,這與他們處在事業的上升期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負擔密切相關.

表4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時間和頻率(n=560)
2.2.3 體育健身的內容

表5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內容(N=219)
從表5的調查結果可知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排在前8的項目依此是:慢跑、走步43.8%;健身路徑29.2%;球類18.7%;廣場操舞16.4%;太極拳、氣功、武術11.4%;游泳8.2%;交誼舞5.9%;時尚類健身項目1.4%.被調查者在項目的選擇上呈現多樣化且運動量不大,趣味性較強,這與調查對象中老年居多相關密切,另外排在前幾位的運動項目都是經濟實惠、易于開展、對運動技能、運動場地及設施的要求不是很高的項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弱勢群體的經濟水平.
2.2.4 體育健身的場所

表6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場所(N=219)
表6調查表明,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地大多是一些老舊小區,周圍很少有配備的專門性體育健身場所,弱勢群體鍛煉的場所主要是廣場公園和小區街道的空地,這些場所與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選擇健身活動內容的特征以經濟實惠、易于開展、技術簡單、不需要專門設施和場地等相契合.另外選擇居住地附近學校和單位免費體育場地的比例比較低,選擇營利型的體育場館的則少之又少,只有2.3%,這主要是由于弱勢群體的經濟條件制約的.
2.2.5 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表7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活動的組織與指導(n=560)
從表7可知,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地很少組織體育健身活動或相關的培訓的人數占總數的60.8%,選擇非常多和經常有的兩項合起來才占總數的11.5%,還有6.8的人表示完全沒有組織體育健身活動或相關的培訓,說明安徽省應該加強組織弱勢群體體育活動和各種健身培訓.
2.2.6 不參加體育健身的原因

表8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不加參體育健身的原因(n=341)
導致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不參加體育健身的原因有很多,沒有健身的習慣是主要原因.由表8可知,在不參加體育健身的341人中,選擇沒有健身習慣的占52.8%;沒有時間的占46.0%;沒有健身場地占38.4%;受經濟制約的占23.2%;沒有人指導的13.8%;沒有健身器材的8.8%;沒人陪伴的7.6%.可以看出體育健身習慣的形成對弱勢群體的健身需求影響比較明顯.那么,要從主觀意識上轉變大部分弱勢群體缺乏健身需求表現,除了提供相應的硬件設施、體育健身活動開展環境以及專人指導外,同時創造多元化的體育活動形式,滿足這個特殊群體的健身需求,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
3.1.1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主觀上覺得健康的人比例較低.安徽省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價值觀念淡化,參與健身的主要動機是滿足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基本需求.
3.1.2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情況很不理想,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人數較少,遠低于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4]中城鎮體育人口的比例;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健身主要以慢跑、健身走等不需要花錢、不受場地限制且容易實施的健身內容為主,健身場所一般選擇離家近、較方便到達的公園和廣場、小區和街道空地等免費性非正規的場所,可見經濟收入偏低是制約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不參與體育健身的客觀因素.
3.1.3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不參加體育健身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健身習慣、沒有時間、沒有場地、受經濟制約,再者城市弱勢群體居住地很少有組織的體育健身活動或相關的培訓,說明相關體育部門主體責任缺失、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不足以及健身指導和組織缺位是導致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不參與體育健身的主觀因素[5].
3.2.1 安徽省城市弱勢群體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體育部門應積極了解弱勢群體的體質狀況,加強對弱勢人群的體質監測,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健身指導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3.2.2 政府部門應重視弱勢群體的體育健身需求,在弱勢群體中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提高弱勢群體健身意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從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3 在弱勢群體中加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和培訓力度,發揮體育愛好者的骨干帶動作用,讓他們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享受健身樂趣,促進健身習慣的養成,滿足弱勢群體身心健康發展的需求.
3.2.4 政府和社會各部門要為城市弱勢群體參加體育健身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在社區和各主要體育活動點建設一批體育健身設施,并且開放臨近學校、單位的體育設地[6],讓弱勢群體走出家門就能進行體育鍛煉,擴大弱勢群體體育健身的空間范圍.
3.2.5 除了提供相應的硬件設施及專人指導外,開展多樣化的體育健身活動也非常重要,應建立弱勢群體體育組織,把弱勢群體的體質健康納入政府部門的考核指標,積極開展弱勢群體體育工作檢查評比,從制度建設推動城市弱勢群體體育全面發展,真正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