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鼓聲”網站12月1日文章,原題:為什么多數企業折戟中國體育經濟過去5年,中國體育經濟經歷顯著轉變。投資者涌入市場,服務提供商和大批“山寨”企業紛紛冒出,指望通過中國活躍的消費者群體占領市場份額。
但是,國外企業要在該領域取得成功需要專業化和優質產品。在中國,一直以來的做法是“盡可能多”做,吃掉所有其他人的午餐。投資者也鼓勵這種做法:追逐多個收入來源,以便業務多元化。他們認為這樣才能降低投資風險。其中的經濟學問題在于,大多數國外企業將投資中國體育經濟視為短跑,人人都全速向終點線沖刺。這使企業容易頻繁更換路線。但是,成功的企業不會頻繁變化,站穩腳跟需要時間,樹立口碑需要時間,樹立企業在客戶心目中牢固的地位更需要時間。
與成熟的西方市場不同,中國體育迷不太愿意為直播體育付費。投資數百萬搞直播體育,指望立竿見影收獲回報,即便在最成熟的市場都不可能發生,更不用說在中國。所以,播出方首先要做的不是為吸引眼球而大把花錢,而是培育觀眾群和創造優質產品,中國體育產業漸趨穩定,國外企業必須專注于核心定位和價值,建立受眾的信任感。中國顧客不太可能一開始就訂購一年的服務,他們更有可能少花點錢先進行體驗——中國體育產業所有領域都是這種情況,體育迷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
(作者安德魯·柯林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