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銘 隋欣
摘 要:蒙古族是我國少數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社會環境使其獨具特色, 不僅有著輝煌的歷史還創造了燦爛的藝術文化,在音樂方面亦是如此。本文主要對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進行梳理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并從以后應該如何傳承并發展提出幾點啟迪與思考。
關鍵詞:蒙古族 鋼琴作品 傳承發展
鋼琴音樂藝術在西方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不同發展時期的鋼琴音樂有著屬于這一時代的獨特印記,通常我們可以根據某一時期的鋼琴音樂作品的風格而感受到那一時期的歷史人文。鋼琴藝術自傳入我國也有近百年的歷史,中國鋼琴曲創作于20世紀初,作曲家趙元任先生公開發表的第一首鋼琴曲《和平進行曲》,象征著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誕生,而蒙古族鋼琴音樂作品的則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陳華柏創作的《小黃鸝鳥》和《中國民歌鋼琴小曲》這兩部作品開創了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先河。在社會經濟政治以及科技文化不斷繁榮發展的前提下,一時間涌現出大批的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作品。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自成一派,是蒙古族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樂器的一場視聽融合,也是蒙古族傳統音樂中美的表現形式。通常作曲家們以傳統的蒙古族文化為創作背景,將其特有的民族性元素與現代的音樂技術方法相互融合,使得作品不但擁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又不缺濃厚的民族元素,同時又為蒙古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基石。
一、蒙古族鋼琴作品的創作源泉
作曲家桑桐 在1952年音樂創作了《內蒙古民歌主題小曲七首》這為開創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石,1954年內蒙古師范大學設立了音樂學科,并將鋼琴設置為必修課程,建立富有內蒙古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1957年由莫嘉瑯和王慈等人建立了草原上第一所綜合性中等藝術學校——內蒙古藝術學校。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兩所學校自建立以來為國家及自治區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他們在各類學校擔任音樂老師或成為民族音樂家。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作曲家莫吉爾胡先生創作鋼琴獨奏曲集《山祭》其中包括《清晨》、《出獵》、《春歌》等共十部分。這部作品可以說是蒙古族鋼琴音樂的里程碑式作品。蒙古族鋼琴音樂發展至今,由于地理位置較為偏僻、音樂風格較為單一以及人們對這一風格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導致蒙古族鋼琴作品沒有很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一類音樂的發展。
二、蒙古族鋼琴作品的創作特點
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大部分是對蒙古族民歌及蒙古族器樂作品的改編而來.由于蒙古族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內容上基本是以馬文化、狩獵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或是草原、山川、思鄉、愛情等方面為主題進行創作。
1.根據傳統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
蒙古族民歌的體裁具有多樣性,按照音樂風格劃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又如其他牧歌、思鄉曲、禮俗歌、和兒歌等體裁。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用蒙古語歌唱,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在鋼琴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加入長調民歌,融合新鮮的民族元素從中體現出蒙古族風格音樂的獨特之處,可以用更加新穎的方式來詮釋和體味蒙古族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味牧歌式體裁長調的曲調高亢悠揚,節奏自由隨性,曲式篇幅較大,帶有濃厚的草原氣息。而短調與長調相較,短調節奏整齊統一,整體篇幅也小于長調.一般為兩行,節拍基本固定,相對單一。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半農半牧區域,大多是牧民朋友的即興歌唱,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例如桑桐的《內蒙古民歌主題鋼琴小曲七首》中的《友情》。
2.通過蒙古族地區音樂特點創編的鋼琴作品
《鄂爾多斯蒙古》這一作品的創作取材于鄂爾多斯地區的原創民歌.作曲家鐵英在保持蒙古族元素的基礎上加入現代音樂的創作技法,用內蒙古民歌為創作的源泉,他為了探索蒙古族風格音樂之根源,從而編寫了《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 60 首》。這部鋼琴曲集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不同地區少數民族的民歌于一體。
3.蒙古族說唱素材的運用
“烏力格爾”是蒙古族的一種曲藝形式,它富有創造性主要特點有節奏鮮明、樂句整齊、語言簡練,細節豐富等等。演唱“烏力格爾”時,均采用四胡伴奏,在曲調旋律及節奏變換的部分極具感染力。通過鋼琴的音色以及節拍的強弱變化等等,來模仿伴奏的樂器及“烏力格爾”。恰如李世相作品集中的第十組曲《烏力格爾敘事》在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中獨樹一幟。
4.模仿蒙古族樂器的鋼琴作品
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以馬頭琴、四胡、三弦、潮爾雅克托等較為著名,在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的創作中,作曲家融合了這些代表性樂器的音色、音響效果,在曲子中可以游刃有余的運用作曲技巧,展現多元化的蒙古族音樂風格,提高了作品的音樂內涵。例如:《沉思的烏尤黛》中對三弦進行模仿,在低音聲部中利用音程大跳、同音交替反復和連音等手法得以實現。
5.蒙古族鋼琴作品中的調式
多數以五聲音階為基礎,與蒙古族民歌的調式調性特點基本一致。作為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在蒙古族音樂作品中經常會聽到五聲音階,偶爾會加入其他音構成七聲音階。蒙古族民族音樂的創作特別強調屬音,所以基本會從羽調式開始寫作,比較常見的寫作方式還有徽調式。
6.節奏在蒙古族鋼琴作品的表現
蒙古族風格音樂的節奏可以劃分為有板和散板兩種,比較簡單。有板的節奏中重在強調前長后短、前松后緊的格局.是因為蒙古族語言詞匯的重音大多在詞語的開頭音節上,看似雜亂無章,實際上所有的節拍都蘊含各自的規律。
(1)可以用“緊拉慢唱”來形容這種節奏型,節奏的組合方法通常以弱拍開頭,有時也會適當加上少許的裝飾音。而散板的節奏與有版恰恰相反,強調前短后長,整個樂句由短促的音符開場,逐漸進入長音符部分,結尾與開頭相呼應,形成A-B-A的節奏型。
(2)常在蒙古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中出現的以切分音居多,因為蒙古族語言的特點,導致切分音的經常出現,同時也被稱為蒙古族鋼琴音樂節奏的特點.根據發音的特點,來劃分樂曲中強弱拍子的位置,常用倚音裝飾第一個音,便形成了切分音.
7.蒙古族鋼琴作品的旋律特點
蒙古族音樂在作品的曲調旋律方面具有比較顯著的特點,因為蒙古族地區草原遼闊,人民大多生活于農牧區,因其生活環境的特殊性,在音樂中的表達就體現在音程之間跨度大,基本以四、六、八度的音程跳進模式,音樂情緒的高潮部分重點放在中間位置,呈“S型”式趨勢。
三、蒙古族鋼琴作品的傳承和發展
追根溯源,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當之要務,蒙古族鋼琴音樂是我們弘揚蒙古族文化的具體途徑之一,所以傳承和發展蒙古族鋼琴音樂是我們必須要做的。現如今,我們收集整理到的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大多是用流傳已久的蒙古族經典民歌改編而成,缺少原創作品,能出版的數量很少,音像資料更是少之又少。當代學生日常音樂教育多來自于西方音樂理論體系,對于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認知幾乎為零。并且由于地域限制以及蒙古族音樂教學僅局限在當地,各方面原因導致蒙古族鋼琴音樂的發展有較大的局限性。想要蒙古族鋼琴音樂“走出去”,需要多方面的幫助。下面就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1.加強民族觀念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我們國家提倡“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積極傳承民族文化”的建設方針。以蒙古族鋼琴音樂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相應國家政策,加強我國蒙古族鋼琴音樂的文化軟實力,提高蒙古族鋼琴音樂作曲家的創作主動性,用其自身的獨特性去激發強大的創造性。民族元素是蒙古族鋼琴音樂的生命之泉,也是區別于其他民族鋼琴音樂的重要特點,蒙古族音樂家作為蒙古族鋼琴音樂的中流砥柱,政府應該結合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為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提供平臺從而創造更好的文化環境,這樣民族音樂才有傳承創新的空間。 我認為政府應該提高文化部門以及蒙古族區域領導對于蒙古族鋼琴音樂的重視,并且提供相應的政治政策鼓勵支持蒙古族鋼琴音樂的傳承發展,或是定期舉辦一些大型蒙古族鋼琴音樂表演或比賽等活動。
2.提高教師認知加強對蒙古族音樂的學習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教師這一職業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在這同時人民群眾對教師的要求也隨之攀升。我認為發展蒙古族鋼琴音樂必須從教師入手,教師首先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養,重視蒙古族鋼琴作品的學術理論研究,積極廣泛的開展與蒙古族鋼琴音樂相關的活動,其次要慢慢將具有蒙古族風格的代表性作品帶入教學課堂的應用中,通過播放有關于蒙古族風格的音樂及舞蹈視頻音頻圖片等方式,以此提高學生對于蒙古族鋼琴風格的積極性。最后在給學生選擇曲目時,應以蒙古族鋼琴作品為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蒙古族風格鋼琴的作品印象深刻。
3.改變課程設置調整教材內容的具體化
由于現今的教師和學生本身對于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作品的認知尚淺,沒有具體深入的了解,這時候加強編寫屬于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的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想要傳承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就要以取長補短的方式將現存的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及相關書籍收集整理,有選擇性的把蒙古族鋼琴音樂加入到教材當中對教材進行重新編寫。把蒙古族風格鋼琴教材進行系統化編寫,從而建立系統、規范的蒙古族風格鋼琴曲庫,為蒙古族鋼琴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成立蒙古族風格鋼琴教育的民族化資源系統管理,大大豐富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教學的內容,同時對中國鋼琴音樂的教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結語
我們要努力創作出被人民群眾喜愛認可,可以被世界所肯定的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在學習融合西方鋼琴藝術特長的同時結合本民族音樂進行再創作,這是弘揚傳承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我國民族鋼琴作品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高婷.評《內蒙古民歌鋼琴小曲60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1).
[2]張靜微.高見藝術創作的民族化之路一以蒙古族鋼琴作品為例[J].河南科技,2007(10).
[3]烏黎.蒙古族鋼琴獨奏曲集《山祭》民族文化背景及演奏技法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