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高
摘要:傳統街巷改造更新是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舊城改造與新建中占據重要地位。從傳統街巷以及所具有的價值出發,對傳統街巷改更新策略進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愚園路為例,對傳統街巷的改造更新進行了實證分析,以期提升傳統街巷改造更新質量,實現傳統街巷的有效保護,在弘揚與傳承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同時,為城市現代化建設與發展提供新動力。
關鍵詞:傳統街巷 改造更新 歷史文化
引言:傳統街巷不僅承載者城市歷史發展軌跡,蘊含著城市不斷完善、更新改造的機理過程,也反映著城市原有居民日常生活習性。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傳統街巷改造更新已經成為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傳統街巷改造更新理念從“重利用、輕保護”逐漸轉化為“重保護,重原真”。但是就當前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整理情況來看。傳統街巷改造更新仍存在不足之處,城市現代化建設與傳統街巷保護矛盾明顯。對此,加強傳統街巷改造更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一、傳統街巷
傳統街巷(Traditional street)主要是指一座城市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不斷地自我完善、更新后形成的城市形體環境與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社會生活方式。因此,傳統街巷通常具有地域性、歷史文化性、多功能性等特征。
就地域性特征而言,由于我國地域寬廣,不同地區氣候環境、地質條件、民俗文化、生態環境等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從而使傳統街巷在布局、建筑物建設、材料、建筑物裝飾、街巷工藝技術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呈現出獨特的地域特性,如北京胡同的“自上而下”布局結構、同里水鄉的“水網”布局結構等。就歷史文化與多功能特征而言,主要體現在傳統街巷建設思想、建設材料與建設工藝等幾個方面,如京西靈水村受傳統風水思想影響其街巷形態為神龜型,依據龜背紋理進行布局建設;街巷建筑物受儒家文化影響,其空間布局充分體現了“和合”思想。與此同時,無論是棋盤式形態、還是中心對稱布局,充分體現了傳統建筑美學特色、生態建筑特色。此外,從功能層面出發,傳統街巷具有多功能特色,如連接城市交通、促進群眾交流、提供商業活動場所、強化城市防御等等。因此,傳統街巷改造更新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改造更新中的有效保護至關重要。
二、傳統街巷改造更新策略
(一)傳統街巷改造更新的基本策略
第一,注重傳統街巷的保護與再利用:傳統街巷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矛盾是傳統街巷改造與更新過程中急需解決的矛盾。對此,在舊城改造過程中應樹立“傳統街巷保護再利用”思想,實現傳統街巷作用與價值的充分發揮,為城市建設提供新活力。對此,建立監理傳統街巷價值評估體系,從傳統街巷功能、傳統街巷美學機制、傳統街巷歷史文化特色、傳統街巷建筑設計與建設工藝等層面出發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與城市建設發展現實需求進行采取相適宜的方法進行改造更新。如保留街巷連接方式及建筑材料色彩;在保證街巷格局肌理協調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造,進行街巷空間延續,提升空間舒適性;在街巷路面與建筑物改造中實現新技術、新材料的有效引入,完善基礎設施,滿足現代人生活需求等等。
第二,加強傳統街巷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更新。就當前傳統街巷發展情況來看,物質環境的老化、社會環境的禁錮、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消退是影響傳統街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在進行傳統街巷改造更新過程中,應加強傳統街巷經濟環境、社會環境與文化的更新。例如,科學調整傳統街內部產業結構,將傳統街巷價值滲透到現代產業(商業購物、旅游開發等)中,提升其經濟價值,促進傳統文化有效傳播;調動街巷內部居民在街巷改造更新中的積極參與性,通過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加強教育宣傳力度等手段,在保證居民權益的同時,進行街巷功能改造:深度挖掘傳統街巷文化價值并將其滲透到現代產業發展中,為傳統街巷增添新功能,增強傳統街巷活力。
(二)傳統街巷改造更新實踐案例一一上海愚園路
上海愚園路位于上海西區。是上海較為著名的馬路之一。在上世紀初,一位為人戲稱為“富甲王侯”的商人,在上海靜安寺附近構建了一座名為“愚齋”的私人花園,并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極具上海歷史文化特性的“愚園路”。愚園路作為過去的租界,是當時西洋紳士、社會名流的聚集地,沈鈞儒、李濟深、張愛玲、施蟄存、傅雷、錢學森、章伯鈞等皆在此居住過,承載著豐富的近代史。因此,在舊城改造中如何實現上海愚園路的保護與開發,成為人們關注與思考的重點。針對上海愚園路街道基礎設施差、社會網絡不健全、公共空間狹小、交通擁堵等問題,基于傳統街巷保護與再利用原則進行層次性保護,以“引進聯合辦公空間、優質創業企業孵化器、藝術家國際交流空間、精致的生活創意品牌集合店、極具獨立精神的專業買手店、精品餐飲等”為指導思想,實現空間開放、商業產業升級化改造革新。在此過程中。采用原始建筑材料與手工工藝技術對歷史文化價值相對較高的建筑物即其周邊核心區域進行了更新,實現傳統街巷歷史性的有效延續;科學規劃傳統街巷交通系統,提倡街巷內步行出行,同時注重傳統街巷節點空間的改造與更新,如進行工人文化宮、長寧區圖書館周邊空間的開放設計,利用草坪、長椅替代停車場,拆除個別阻隔綠化設施,從而實現空間拓展。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傳統街巷改造更新的重要性愈發明顯,成為發展特色城市,實現城市歷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手段,也是必然趨勢。由于傳統街巷改造更新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多樣性、矛盾性,對此在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應結合地方特色與城市建設與發展需求采取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傳統街巷的改造更新,在滿足城市發展需求的同時,實現歷史文化的傳承,提升城市活力,促進城市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