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
摘要:心理契約是員工與組織之間的心理紐帶,深刻影響著員工行為和態度,其中不僅包含著員工與組織的目標契合,也隱含著二者的情感契合。隨著90后員工進入工作世界,成為職場的主力軍,這一新生代群體在組織中發揮作用越來越重要,本文由90后知識型員工特性分析,提出90后知識型員工心理契約構建和管理思路,進而發掘這一群體的潛能。
關鍵詞: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構建 心理契約管理 90后知識型員工
一、心理契約理論發展脈絡和內容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美國組織行為學家C.Argyris在《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心理契約的概念。相信“在員工和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中,除正式的雇傭合同外,還有隱含的、非正式的、未說明的相互期望或心理契約。它同樣決定著員工的態度和行為。”1962年,管理科學家H-Levinson通過分析874名雇員的訪談數據確認了心理契約的存在。1965年,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E.H.Schein在他的《組織心理學》一書中,將心理契約分為兩個層次:個人和組織。“心理契約是組織和成員之間存在的一系列無形的、隱含的和不成文的期望,并且在組織和各個成員之間廣泛存在。”著名管理學家盧梭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一個狹義的定義,認為心理契約是建立在雇傭關系的基礎上,員工對組織基于承諾、信任和感知的責任。這種信念是指員工對自身貢獻和組織激勵之間交換關系的承諾、理解和認知。這將心理契約從雙邊轉向為單邊。而英國心理學家D.E.Guest的組織代理人的概念,重申了個人和組織之間的雙邊關系,強調組織代理人在形成心理契約方面的作用。
總之,心理契約是員工與組織彼此逐漸內化的“心理形象”,表征著雙方的關系。這種雙方隱含的、不成文的相互責任與承諾,反映個人和組織的目標契合,以及投入和回報周期中建立的情感契合。心理契約的核心是員工滿意度、職業安全性、組織認同感和忠誠度。員工與組織能夠相互滿足利益需求和心理需求并達成共識和默契,使得二者關系穩固且持續。心理契約對提升管理效益有著深遠意義,越來越被管理者所重視。
心理契約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組織責任;二是員工責任。1990年,盧梭從實證的角度發現組織責任有改善環境、高額報酬、績效激勵、培訓發展、長期工作保障、職業發展和員工支持。員工的責任包括加班時間、忠誠、責任外的自愿工作,離職事先通知,接受工作調整,競業禁止以及保守商業秘密。1997年,哈利等從調查結果中發現,心理契約中的組織責任包括關懷、友善、理解、信任、公平、安全、培訓、長期協議、工資、福利和工作穩定性。員工的責任包括守時、業務、誠實、忠誠、愛護,維護組織形象和互助。
二、90后知識型員工特點分析
我國的“90后”成長過程中伴隨著各種社會深刻變革的痕跡,計劃生育、改革開放、教育體制改革、就業政策的變遷、信息全球化、網絡科技革命等背景下,“90后”被時代鐫刻了獨特的文化烙印,他們自信張揚、視野開闊、勇于探索和創新。同時,思想的不成熟,挫折教育的缺失、人生目標的不確定、信念不堅定,使得這一群體迷茫、脆弱又善變。90后知識型員工重利務實、高知高能、獨立自我、有創造力、不喜約束,管理者只有用心的去理解他們,才能管理好這一特殊群體。
(一)現實利己的價值觀
90后知識型員工價值觀更加現實利己,傾向于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對工作要求高,對薪酬期望高,把薪酬視為展現能力的方式。不僅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良好的福利待遇,而且要工作舒服好玩,無法忍受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他們主張工作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會為工作犧牲生活。
(二)高知高能,重視成就自我,實現價值
“90后”知識型員工學歷高、眼界開闊、善于學習,能夠迅速接受新知識、新事物。在工作中希望被看到、被認可、被重視,愿意承擔更大的責任,自我實現欲望強烈。專注于自我發展,渴望成就自我的舞臺,期望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專長和潛力,成就動機強烈。
(三)追求自由,有創造力
好奇心強,勇于探索、無所畏懼。善于打破常規創新思維,主張自由和自主,但自我約束力弱。不喜歡按部就班,喜歡創新方法尋找的解決問題的捷徑。不喜歡被管束控制,喜歡堅持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不愿意效仿他人或傳統的方法;喜歡寬松的工作場所、相對靈活的工作時間和更為放松的工作氛圍。
(四)個性張揚,崇尚公平
主張公正和公平,敢于表達自己,更不會趨炎附勢,委曲求全,喜歡平等協商的溝通方式,厭惡違心奉承拉關系,不屑職場潛規則。權威觀念不強,不會盲目屈從,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在工作中突出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團隊合作意識相對薄弱。可以真實表達自己的野心,公開要求自己的利益,渴望成功也愿意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不怕壓力和加班,只要喜歡就會做。
(五)缺少職業規劃,離職率高
缺少對自己職業發展的長遠規劃,遇到困難或預期個人價值的難以實現時,比如發展空間有限、覺得工作沒意思時,習慣選擇放棄。時刻關注新的發展機遇,謀求更好的機會,對組織忠誠度低。更在意人際軟環境,只愿與同好為伍,竭力避免不愉快的人際往來帶來心理消耗。人際溝通的能力不強,在工作人際中出現不和諧的跡象時,選擇離職變得較為輕易。
三、90后知識型員工心理契約的構建和維護
(一)建立“以人為本,尊重人才”的組織文化
樹立互尊互信的理念,與新生代群體共舞,從招聘入職到培訓,從領導藝術到心理關懷等方面樹立全新的組織形象。強調90后知識型員工的主體性、獨立性,充分發揮人才優勢,增強他們的工作熱情和信念。鼓勵組織和員工遵守契約所暗示的各自“承諾”。強化組織責任感,建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強調人性化管理,靈活管理,情感管理。
(二)全環節的心理契約動態管理
1.招聘階段構建心理契約
以坦誠專業開明的姿態提供真實的工作預覽,明確公示對他們的期望、職位的要求、組織的責任和義務等信息,構建積極的心理契約。信息傳輸堅持專業性和可靠性,明確告知崗位具體情況以及晉升路線,讓他們可以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出準確評估。用人部門直接參與招聘全過程,使應聘者的素質和所應征職位更加匹配,增加承諾實現的分量,強化組織良好形象。在人員選擇上要兼顧能力和價值觀念,將應聘者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匹配度作為考察的關鍵內容。允許詢問關心的問題,如薪酬福利、培訓、職業發展等,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組織情況,減少不切實際的期望,從而調適心理契約。
2.入職階段深化心理契約
90后知識型員工報到后,安排組織歷史介紹、部門參觀,老職工坐談、工作實地考察等等,通過實際見聞鞏固其選擇組織的信心。相關部門做好接待工作,以便他們能夠感受到組織的接受、歡迎和親善,從而更快融入新環境投入崗位工作,加深組織認同,深化心理契約。
3.培訓階段發展心理契約
根據員工培訓需求,由組織和員工討論共同確定培訓方式,明確相互關系和期望。形成參加培訓增長技能,會使得提升機會增加的心理愿景,建設學習型組織,形成終身學習的氛圍。通過觀察角色模型,嘗試不同行為以及評估培訓結果,增強獲得感,完成角色轉換并發展心理契約。
4.工作適應階段鞏固心理契約
當90后知識型員工發現招聘階段的組織承諾和心理預期未能實現,就會感到心理契約違背。相應就會做出怠工或離職的消極反應。因而必須建立上下溝通渠道,由了解90后知識型員工的部門領導或主管,與他們保持經常接觸,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隨時解釋組織政策和表達關注,從而幫助他們建立歸屬感。
5.在工作階段維護和管理心理契約
允許真實自由表達,重視他們的想法和意見,通過組織責任落實和完善管理維護心理契約。制定開發職業發展計劃,建立職業生涯規劃,幫助90后知識型員工成長,在他們深層志趣基礎上定制工作安排和發展路徑。如,結合組織發展和業務變動,進行崗位調動和輪換,將符合員工期待的工作任務安排給合適的人員。實施導師制,安排經驗豐富的資深員工擔任導師,為人處事和工作經驗給予90后知識性員工以指導,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支持和幫助。支持員工參與,鼓勵提出工作建議和意見,采納有價值的建議和意見立即落實,對不適當的建議和意見告知因由,并創造落實時機,對建言者給予適當獎勵。提高工作的靈活性,可以采取工作分擔、家庭工作等方式,以提高工作彈性。關注90后的知識型員工的價值觀和心理動態,尊重他們的獨特性。加強情感管理,實施員工關懷管理、員工心理援助方案(EAP)和關鍵事件支援計劃,如疾病援助、子女入學協助、假期幼兒托管等,切實解決他們的現實困難。建立員工醫療保健制度,提倡舒心工作、健康生活,改變員工的不良習慣,增加健康咨詢活動。提供各種保健服務。實施靈活的考核方式,兼顧內部公平性和外部公平性,滿足員工多樣的需求,組織對員工擔當應盡之責,以責任落實切實減少心理契約違背。妥善管理離職,進行離職分析,總結經驗改進管理,維護90后知識性員工隊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