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壽
畢業季,學子們即將奔赴茫茫未來,臨別時師長們仍不忘諄諄教誨,這是學子們的最后一課。而今天我們常見的最后一課,多是院長們和學術大咖們的臨別贈言,還有一種,是媒體精英或作家們的最后一課,他們強調的多是對理想的堅持和對社會的批判。大概他們從大學畢業后較多地在社會中觀察、行動,以筆為旗,以夢為馬,他們更為鮮活地證明了大學時代曾經樹立的理想是如何艱難地挺立,所以他們的聲音往往帶著金屬的響聲和寶劍的光芒。
孔子50歲左右去拜見老子,像學生一樣在老子那里學習了幾天,臨別時,老子對孔子說,我聽說富貴之人用財物來送人,仁義之人用言語來送人。我不能富貴,只好盜用仁人的名義,送你幾句話。而那幾句話,便是告訴孔子《易經》之道。“你不能只看到陽面,還要能看到陰面,一陰一陽才謂之道。”孔子回來后,告訴弟子們,他見到了真龍。從那以后,孔子才開始研讀《易經》,并把《易經》從單純的占卜功能升華到哲學上的最高智慧。那便是老子給孔子上的最后一課——是道的傳授,是一次徹底的征服,也是一次偉大的啟迪。
天地玄黃,陰陽更迭。每年都會有一次最后一課的刷屏,如果能多聽到一些道的傳授,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