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發出公告要求KTV終端生產管理商和卡拉OK經營者,刪除或者不向消費者提供6000多部音樂電視作品。這次大規模刪歌引起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隨即在社交平臺上表達自己的看法,引發熱議。根據媒體統計,在要求刪除的全部6609首作品中,英皇娛樂旗下作品高達3813首,占比過半。其中TWINS被刪381首,陳奕迅被刪154首,謝霆鋒被刪243首。其他還包括容祖兒、古巨基、張信哲、伍佰、王杰、葉倩文的部分作品。
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是一個集合名詞。在這個群體之中有明顯的兩類人,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樂觀堅強,關愛他人,常常苦中作樂,很容易被忽視;第二類孩子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實際上他們也是向往童年肆意,天真爛漫的。基于這一了解,我就結合實際展開問題分析,嘗試著探究原因,并提出策略。
該協會回應稱,此次刪曲庫的行為,一是為了規避侵權風險,二是為了讓版權方回歸集體懷抱,有傳播才能獲得收益。對此,你怎么看呢?
@新京報:對音集協來說,應該通過良好的會員服務、清晰的分賬比例以及回款監督程序來吸引會員加入,而不是發布毫無權利基礎的一紙刪除通知,既無任何法律邏輯,又恐有假借行政權力實現市場占有率之嫌。這一紙公告雖有瑕疵,但我們也熱切期盼,其作為目前官方唯一認證的集體管理組織,能夠利用自身力量,在肅清版權市場,統一授權價格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貢獻。
為了進一步提高區縣級電視臺專題節目的質量,在節目拍攝手段上要下功夫、創新拍攝手段,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觀眾產生新的興趣點。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因具有權威性,所以專題節目用詞精準,所表達的意思言簡意賅。而區縣級的觀眾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觀眾的文化水平以及專業素質相對較低,在拍攝手段上盡可能以簡單直觀的方式進行拍攝,這樣便于地方觀眾理解,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一定程度上拉近節目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吸引觀眾關注自己的節目。以普法為例,在劇本上以及人物講述角度上,可以采取第一人稱的拍攝手法,語言通俗易懂,鏡頭簡單明了,這樣觀眾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
@中國青年報:對這次音集協的公告,不少常去KTV的消費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認為一次性下架這么多歌曲,會讓他們無法唱到自己想唱的歌曲。然而,這種不滿情緒其實是“盜版時代”的一種思維慣性。習慣消費盜版資源,正是造成過去版權方維權困難的重要原因。在這個版權保護不斷加強的時代,改變涉嫌侵權的消費慣性是消費者的責任。
@檢察日報:主動要求KTV下架未授權歌曲,充分展現了音集協作為音像權利人“娘家”的角色,有利于贏得廣大音像組織和音樂人的支持與信任。目前,我國共有KTV企業2萬多家,音像權利人要想維權靠單打獨斗顯然是不現實的。加入音集協的大家庭,對音樂作品進行集體管理,既可以保障自身的著作財產權價值,又能讓自己的作品通過KTV廣為傳唱,可謂一舉兩得。
@澎湃新聞:事實上,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不是只有刪歌這“華山一條路”,版權要保護,也不能沒歌唱。KTV曲庫的版權問題有長期的歷史原因,盡管一些歌曲的確未被授權,但早已成為歌友“必點曲目”,這種情況如何處理,可能也考驗規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