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西
1934年初,馮雪峰在江西瑞金蘇區與毛澤東聊天,提到有位外國人曾信口說,全中國僅兩個半人懂中國,一個是蔣介石,一個是魯迅,半個是毛澤東。聞言,毛澤東哈哈大笑。
是耶非耶,讓歷史發話。
魯迅致力思想啟蒙, “用顯微鏡和望遠鏡觀察社會”,逝世后被公認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新文化旗手。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引領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正軌并最終取得勝利,終結百年民族屈辱史。打著“三民主義”旗幟,以資本家、地主、軍閥為政治基礎的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孤島。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近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仁人志士,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奮勇改變中國命運的同時,以崇高的理想信念,無畏拼搏、自強自信、實事求是、勇于創新、以民為本的精神,充實著中華民族的靈魂。
宋邵雍詩云: “有精神而醇,為第一等人。”純粹、醇厚的精神,是合乎“正道”的理想、信念、志向,是高尚境界、博大情懷,是剛毅不屈、果敢自信、創新超越的血性和品節。精神,聚心之魂,匯力之魄。
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白色恐怖下認可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我得引為同志”,足見其政治遠見、斗爭和犧牲精神。毛澤東高度評價魯迅的精神,將其樹立為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自身還常帶著魯迅文集, “三復四溫”。《毛澤東“神會”魯迅》,雖未謀面,精神相通。
《抗日英雄黃顯聲》,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抵制上峰“不抵抗”命令,率部還擊。之后組織抗日義勇軍,為求真理而加入共產黨。身陷囹圄,虎威不倒,視死如歸。
1942年5月,日軍重兵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勇擔斷后重任,因指揮掩護軍民撤退而壯烈犧牲。 《左權將軍的參謀生涯》,事黨血忱,謀國盡忠,用生命抒寫赤誠。
大家閨秀,本可安逸富足過一生,卻因目睹國弱受凌、民生凋敝,立下濟世宏愿。先遠渡重洋探求真知,后回國賣家產辦學興教,又發誓終身不嫁。如此“唯其獨身,才有事業”的激進,竟)引多人效仿跟隨。 《曾寶蓀的教育救國路》,雖然最終夢破遺恨,但崇高精神播撒人間。
《演員趙丹:通過角色向世界發言》——赴疆宣傳抗日,卻被軍閥投入監獄;主演武訓,不料引來批判;主演《林則徐》等影片,好評如潮;崇敬魯迅,立志再現銀幕惜受阻; “文革”期間,受迫害再入獄;渴望飾演周總理,竟悲失機緣;彌留之際,還為文藝事業留真言……
歲月流淌,時光蕩漾。清明風至,春草萎萎。斯人遠逝,正氣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