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洪玉
錢邦芑在崇禎時考取秀才。明紹宗隆武元年(即清順治二年、1645年)入選貢生。中書、上書召對,因上書隆武帝,彈劾陳謙,受到隆武帝賞識而授監察御史。
南明永歷元年(1647年),錢邦芑到廣東去見永歷帝朱由榔,仍用為監察御史,巡按四川。錢邦芑上任后,聯絡川中明將,共同抗敵,在他指揮下,平定全川,因此晉升為右簽都御史。他上疏力助湖廣巡撫堵胤錫招安了李自成部下李錦、高一功三十萬人的兵力。
李、高二人的下屬楚宗人、朱容藩得授總督川東兵馬,由楚進入四川。不久,錢邦芑發現朱容藩私贓狼籍,不守臣節,偽造印信,圖謀不軌。立即兩度上書彈劾,并發表檄文,號召各路總督兵馬共誅叛逆。朱容藩兵敗身亡。朝廷命令錢邦芑兼任巡黔總兵,招安孫可望。錢邦芑聯合川南總督楊喬等人多方周旋調解,使云貴川大部分地區歸屬南明政權并趨于穩定。
永歷七年(1653年),南明貴州軍政被孫可望吞并把持。錢邦芑對孫可望心生厭惡,毅然辭去官職回江蘇老家。路過余慶松煙鎮蒲村時,去拜見同朝好友鄭逢元,在鄭逢元的極力勸說和挽留下隱居蒲村,以圖日后擇機東山再起。
此時,孫可望野心膨脹,想要稱王建政,欲招慕南明重臣為其謀策,知錢邦芑的才能和影響,連續13次派出使者邀請錢邦芑去做官,都被他打發走了。孫可望怒不可遏,封刀交付使者說:“錢邦芑若是聽命來歸,自有好官好爵對待,如其依然頑固抗命,即用這把刀把他的頭割下帶來見我!”可是錢邦芑巍然自如,不為所動。
錢邦芑為避免孫可望無盡的糾纏而離開蒲村,到崇禎年間的貴州總兵王國禎在修文縣所建的潮水寺削發為僧。出家后取法名大錯,字他山,改居宅為“大錯庵”,從此隱居僻處,縱情山水之間,潛心以詩文自娛。
不久后,錢邦芑又回到湄潭縣西來奄,隱居僻處。孫可望得知此消息后,急令人送信力勸。錢邦芑回詩答道:“破衲蒲團伴此生,相逢誰不訊孤臣?也知官爵多榮顯,至恐田橫笑殺人。”孫可望見詩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前往捉拿錢邦芑,將他囚禁于貴陽大興寺中。
永歷十一年(即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永歷帝遷往云南昆明。錢邦芑仍被關押在貴陽大興寺中,恰好因為這次囚禁,使錢邦芑得到了安排剿滅孫可望大計的機會。
一天,被挾制到孫可望處的南明兵部尚書程源、都察院鄭逢元來看望錢邦芑。他知道二人都是忠于南明的,便向他們陳述了剿滅孫可望的方略:“今馬寶、馬進忠、馬維興三人雖隸可望麾下,然皆朝廷舊勛臣,受國恩頗重;彼曾與我言及此事,彼自憤恨,欲圖報朝廷而無路也。至于可望標下,惟白文選有心朝廷;我曾與之私誓,決不相負。可望率兵入滇,必用此數人為將,倘得從中用計,圖可望如反掌耳。今被幽禁在此,煩二公可為致意之!”于是,程源便與白文選密商。白文選說:“我矢心不負朝廷,只恐力難濟事”程源、鄭逢元即私見馬寶,定下行事方案。
八月,孫可望果然興兵十四萬入滇。九月,與李定國激戰于交水,馬寶、馬進忠、馬維興、白文選等陣前反戈,孫可望猝不及防,大敗。僅剩五十騎逃回貴陽,氣急敗壞之下,逃亡湖南長沙,投奔了清政府。十一月,永歷帝召程源、鄭逢元、萬年策、劉泌、錢邦芑等入朝,授錢邦芑左都御史兼掌巡撫云南,鄭逢元調任吏部尚書。
永歷十三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兵大舉進攻貴州、云南。三月,抵云南姚安。經過孫可望與李定國的內部混戰,永歷朝臣已再無斗志,軍隊更加潰不成軍,見到清軍即投降棄兵。清軍一路順暢,直逼昆明。
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兵占據昆明全境,南明朝廷已無退路,被迫出國境向緬甸逃竄,永歷小朝廷終告失敗。在奔緬甸途中,君臣相失,錢邦芑迷路進至騰越,又遇清兵四處搜捕。他失望之余只得隱入云南雞足山繼續為僧。清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吳三桂將被緬甸政府出賣歸國的永歷帝絞殺于昆明,明朝全亡。錢邦芑得知消息,痛哭三天,離開雞足山,告別永歷帝的亡靈,出滇回黔。錢邦芑回到余慶后與侄兒錢點又隱居他山。不久,移居甕安草塘后巖觀。
康熙三年(1664年),錢邦芑離開余慶前往武昌。不久又由武昌轉至湘潭,于南岳衡山修行。康熙九年(1670年),永州太守劉道慕其名,專程邀請編修郡志。寶慶(今邵陽)太守李益陽也聘請錢邦芑續修郡志。十二年(1673年),錢邦芑與侄子錢點相會,聚二月,病歿于湖南寶慶,終年74歲。錢點遵守遺命,用明朝的幅巾方袍裹尸入土,將其柩葬于南岳山下集賢書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