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汪莉
摘 要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信息傳播帶來空前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和渠道,新媒體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了信息傳播的范圍,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另一方面,信息的自由傳播、技術的輔助傳播導致大量的侵權行為出現。新聞作品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受“時事新聞不受版權保護、合理使用、避風港原則”等的影響,其侵權行為變得更加頻繁。為此,文章主要對“新聞作品”的侵權現象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侵權方式;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7-0070-03
新媒體的概念是1967年由美國人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現在學術界暫無統一的定論,美國《連線》雜志對將其定義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定義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我國學者李良榮認為“新媒體是以手機為代表的新型媒介終端,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電子書等”。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媒體是信息載體,新是相對舊而言。一種新出現的信息載體,其受眾達到一定的數量,這種信息載體就可以稱為‘新媒體。”①在以上定義中,本人更加傾向于熊澄宇教授的觀點,新媒體即不斷更新變化的媒介形態,它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斷迭代更新的新媒體環境使得版權問題變得更加復雜,侵權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維權難度一步步增大。新聞作品作為侵權泛濫區,在時事新聞不受保護、合理轉載、避風港原則等的庇護之下,其侵權行變得更加普遍,甚至被“合理化、正當化”。
在“新聞作”被侵權已成為常態的背景之下,新聞維權并未緊隨其后,相反的是新聞侵權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成為共識。從2013年今日頭條的侵權事件開始,大規模維權行為出現,今日頭條數次因侵權被告上法庭,但侵權卻依然呈愈演愈烈之下發展。
1 新聞作品的侵權方式
翟曼君的認為“時事新聞侵權行為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搭便車行為。第二種是以不正當手段竊取他人掌握的尚未公開的新聞或新聞素材行為”。本文主要討論已經公開的新聞被侵權的行為,而對尚未公開的新聞或新聞素材的侵權行為暫且擱置。現階段,我國主要的侵權方式有以下幾種,但不僅限于以下內容。
1.1 直接轉發
直接轉發是最直接、最明顯的侵權方式,一般以網絡媒體直接轉發原鏈接的形式呈現前。轉發后往往會不標明新聞來源、不為作者署名等,也有部分會對新聞進行轉發后無任何改動。2015年,新浪未經許可轉載《北京青年報》上的《挖掘機冠軍稱藍翔不如母校強》等9片篇文章而被告上法院。在此類侵權行為中,侵權行為容易辨別,維權難度相對較小。
1.2 深度鏈接
深度鏈接是最常見的侵權形式,通常將原文鏈接放置在自己文章的內頁,不直接以原文的形式呈現,這樣的侵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己的侵權行為穿上了一件不可靠的外衣,使侵權行為不被直接發現。這樣的侵權如今隨處可見,公眾比較熟悉的是2006年“迅雷”鏈接電影《傷城》事件。
1.3 改寫加工
從字面上理解,“改寫加工”即是對原新聞稿件的一種重新組合加工。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從原來的新聞稿件中獲取關鍵信息,對原來的新聞稿件進行一定的修改,包括對標題、內容的修改,并換上自己的名字進行刊登;二是在原有的新聞基礎上增加自己觀點、發表自己的評論 ,或由于自己的觀點與原稿件觀點相悖,加工者將與自己觀點相悖的內容去掉并換上自己的觀點的行為。
改寫加工的侵權行為相對直接轉放置深度鏈接的行為更加隱蔽,侵權行為更加難以認定。在改寫加工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即“洗稿”,指把其他人寫過的新聞熱點文章拿過來,打亂原有的句子順序,重新編輯。今年的“差評”風波就是由于其“洗稿”黑歷史所引發的。今年5月23日,“差評”(杭州麻瓜網絡)宣布完成了由騰訊TOPIC基金(騰訊興趣內容基金)領投,云啟資本等跟投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金額3 000萬。5月24日,自媒體三表龍門陣針對此事發表評論文章《騰訊大如藏獒 說到底還是狗》,質疑“差評”曾經有“洗稿陋習”,并指騰訊投資此類媒體表明騰訊縱容抄襲、枉顧原創價值,這是騰訊沒有價值觀的表現。最后,騰訊撤資。在這場鬧劇中,“差評”因為洗稿的黑歷史而錯失了融資,也失去了發展自身的良好機會。
2 應對策略
由于技術的影響導致維權取證難、成本高,從而減少創作者主動維權。同時在“合理利用”“時事新聞”“避風港原則”等模糊概念的影響之下助長了侵權之風,這些概念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侵權行為。而沒有采訪權的新媒體常常會懷著僥幸心理采取侵權行為。在這樣的困境之下,我們必須為新聞版權的維權問題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2.1 技術維權
技術的發展既然能給版權保護帶來消極影響,我們也可以合理利用技術保護版權。一方面,“新聞生產機構可以通過技術屏蔽等手段,定向直接阻止特定新聞聚合類媒體到其網站上自動抓取內容資源”。通過對技術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文章被輕易粘貼、復制與轉發,減少侵權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對版權相關的數據進行提煉和分析,作為版權價值量化的依據,也是版權交易、開發和售后服務的參考”。運用技術手段給各類文章分類、進行等級劃分并以資料的形式存檔。當發現文章被侵權后也能運用技術手段迅速的相關數據,識別侵權級別,為維權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外,通過技術手段在文章頁面設置轉發限制,或者頁面設置收費功能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這樣的設置之下,讀者可以自由的閱讀新聞作品但無法自由的復制與轉發。既能保證信息的傳播與流通,也能收取一定版權費用,體現作者的價值。
2.2 媒體間的融合發展
2.2.1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合作共贏是解決版權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將是一個雙贏的舉動。傳統媒體生產新聞,新媒體傳播新聞,既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得到了傳播,也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更大程度的發揮了二者的功能與優勢。
2.2.2 傳統媒體積極發展新媒體
新聞作品侵權現象之所以泛濫成災,其原因之一就是新聞作品的傳播范圍小,用戶知曉程度低,而新媒體對作品的傳播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因此,傳統媒體應該發展自己的新媒體平臺,拓寬自身的信息傳播渠道,當用戶通過自己的平臺獲取了足夠的信息后,其他媒體便沒有轉發的動機,從而減少侵權案件的發生。在新媒體開發的案例中,華西都市報推出的“封面新聞”可作為媒體融合的經典案例,“封面新聞”敢于運用新的技術、跨媒介人才、新的信息呈現方式是其成功的不二法門。同時,傳統媒體應該建立自身的權威性,樹立良好的形象。只有擁有良好形象與社會信任度的媒體,其作品才能在更大的范圍,以更快的速度傳播。新媒體也應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生產自己的原創作品,而不是一味轉發、復制、粘貼別人作品。今日頭條在被狀告風波以后也逐漸組建了自己的采編隊伍,如今在其新聞客戶端上原創新聞是重要的一部分。
2.3 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
信息共享有利于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加快信息的流通,使信息在不同的地域、領域人群都能及時廣泛的傳播。
2.3.1 媒體間的信息共享
全國、全領域、全媒體的信息共享應該是成為減少侵權事件的重要方式之一。消息作為最基本的、最簡單明了的新聞題材,應該允許廣泛的傳播,即信息共享。當一般的信息成為社會的常識性信息之后,社會信息供應達到飽和狀態,用戶對信息的需求度大大降低,從而減少非法轉載的動機。需要強調的是,信息共享并非對所有新聞信息的共享,而是對一般的消息進行共享。一般性信息的共享有利于用戶了解社會事務,且一般的消息寫作難度較小,不需要作者耗大量的時間。但涉及到大稿、特稿等有帶有主觀性、創新性的文章時,應該嚴格保護版權,防止侵權。只有嚴格保護版權,才能讓創作者保持原有的積極性,促進其生產更多的優秀作品。
2.3.2 政府信息共享
政務信息的公開,能夠減少社會信息的盲區,用戶不需要從媒體獲取太多的信息,便能對相關政策、措施了解透徹。“美國對聯邦政府擁有和資助生產的數據采用‘完全與公開的共享政策”,這項政策的是依據“信息自由”和“版權法”制定的。若我國政府能夠以公開的方式對待政府信息,用戶僅從政府部門便能獲得所需信息,從而政務信息、國家政策這一領域的新聞侵權自然就能減少。因此政府信息的公開能在很大程度減少侵權行為與案件的發生。
2.4 清晰界定概念
法律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是讓侵權者有機可乘的重要原因,在現行的版權法中關于“合理使用、時事新聞”的概念界定尚且存在爭議。
2.4.1 合理使用
我國并未對“合理使用”做出明確界定,只是在著作權法的第二十二條陳述了12項構成合理使用的情況,時事新聞在合理使用的范疇。以羅列的形式呈現有很大的弊端,既不能給出明確的概念界定,也不能涵蓋所有的情況。會導致許多合理的情況被誤認為侵權;也會讓侵權者打擦邊球,將侵權行為解釋為合理行為。同樣,在維權過程中,由于情況羅列不夠完整,許多侵權行為缺乏法律佐證,從而增加維權的難度。因此,應該給“合理使用”一個明確的概念界定,而不是以羅列的方式作為參考出現。
2.4.2 時事新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版權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②,即“時事新聞”不受版權保護,但并未對時事新聞做出詳細的解釋與界定。時事新聞該如何解讀,是指時效性很強的新聞,還是重要性很強的新聞?不論是哪種都對涵蓋了大量的新聞類型。2013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指出,“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③。在此項規定中將時事新聞具體化為單純事實消息,將新聞體裁限定到了“消息”這一大類,且是單純的事實消息。嚴格地講,單純事實消息就是一句話新聞,即單純事實消息幾乎不存在,若按此規定,則所有的新聞被轉發都算是侵權。單純事實消息在概念上比“時事新聞”清晰了許多,但是其范圍過分狹窄,會導致侵權行為的大量出現,同時也會導致消息傳遞范圍小,限制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在版權保護中,應根據新聞體裁的分類:消息、通訊、評論、深度報道等進行區別對待。做到一般的消息類的新聞不受版權保護,而其他體裁的文章則根據文章中所體現的主觀性、創新性判斷其價值的大小予以不同程度的版權保護。
2.5 媒體補償
2.5.1 獎勵金制度
前文提到,消息類新聞應該不受版權法保護,但是新聞工作者在采寫新聞時付出的大量勞動和心血卻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在媒體建立獎勵金制度,根據稿件被轉發的次數、轉發媒體的類型和等級,給記者一定的補償獎勵。
2.5.2 優先發布權制度
每條新聞的出生都耗費了記者與新聞單位的勞動與心血,在新聞作品成型以后,原創新聞單位及記者有權要求版權保護。但為了消息的傳播,社會知識的普及,應該允許消息被合理轉載。國外的已在運用“優先發布權”可作為我們借鑒的對象。“給予原創者一定時間的傳播優先權(意大利給予原創新聞網站16小時優先權,美國是20小時),其要求只有在原創媒體發布一段時間后,其他媒體才可以轉載”。在此規定之下,既可以保證原單位的新聞閱讀量,也能保證新聞信息的廣泛傳播,當然此項舉措也應僅限于消息類文章。
3 結束語
新媒體環境之下,新版權問題依然存在,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勢,以上策略的執行效果需要全社會付出努力,因此全社會版權意識的樹立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注釋
①《清華大學熊澄宇:新媒體不只是互聯網》,http://tech.sina.com.cn/me/2003-08-06/1545217831.shtml.
②著作權法》 https://baike.sogou.com/v1415034.htm?fromTitle=著作權法.
③《著作權法實施條例》,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10604.
參考文獻
[1]王昆倫.新聞作品版權保護中的三個特殊點及保護策略[J].傳媒,2016(10):23-25.
[2]翟曼君.網絡傳播中的版權問題[J].現代出版,2015(6):43-44.
[3]黃玲玲.傳統媒體新聞作品版權保護及維權思考[J].中國報業,2017(13):21-23.
[4]彭蘭.避風港原則下的不免責——新聞作品版權保護探析[J].出版廣角,2015(4):75-77.
[5]《新聞作品版權侵權與防范》課題組.我國新聞作品版權保護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傳媒,2016(10).
[6]劉琛.IP熱背景下版權價值全媒體開發策略[J].中國出版,2015(18):55-58.
[7]王正興,劉闖.美國國有數據與信息共享的法律基礎[J].圖書情報工作,2002(6):60-63.
[8]王靖.網絡環境下新聞作品版權保護困境與對策[J].科技與法律,2016(1):172-185.
[9]李良榮.網絡與新媒體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