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春麗 張淼
摘 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區角是幼兒每天的活動場所,借助區角環境布置的潛移默化,促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本文主要從區角環境布置的主題設計與規劃、投放材料的更新周期、規則制定及幼兒園提供的支持,分析其在幼兒“分享”、“互助”、“合作和協商”、“謙讓”等親社會行為養成中的作用。
關鍵詞: 區角環境布置 幼兒親社會行為 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目標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分享、互助、合作、協商、謙讓。”幼兒時期的親社會行為教育易受環境刺激的影響,在區角環境布置中滲透教育目標,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養成親社會行為。在區角環境的物質條件下,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合作和分享,體驗交流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通過對區角環境布置的研究,促使幼兒親社會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
皮亞杰認知理論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發展起來的。”蒙臺梭利主張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區域環境能傳達一定的教育信息,直接影響教育效果,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環境是一種隱形教育,它能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
陳鶴琴指出,通過環境刺激,可以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區角環境布置使幼兒在產生社會性行為的同時,又滲透親社會行為的教育目的。
本文主要從幼兒園區角環境布置的設計、材料的更新、規則的制定、空間規劃方面進行現狀調查:
一、區角環境布置在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中存在的不足
(一)環境設計繁雜,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養成。
優美的外部環境能讓人感覺更快樂。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快樂時,更容易表現出利他的行為。當人們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時,會表現出更愿意幫助別人。幼兒在心情愉悅的時候更有可能做出友好的行為。
調查發現,教師把44.2%的時間花費在環境的裝飾上,主題設計的時間只占到10.5%,他們的關注點在區角環境設計的形式上,沒有把重點放在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區角環境布置的設計繁雜,教師工作量大,在區角環境設計工作中大部分時間用于裝飾,教師沒有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滲透到區角環境布置的設計中,偏向于形式化,缺乏內容,結果收效甚微。
(二)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兒興趣轉變,影響幼兒互助行為的養成。
幼兒教師投放的材料影響幼兒分享、互助行為的養成。投放的材料應能直接滿足幼兒的需求,帶給幼兒充分的心理安全,使幼兒感知自己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從而與同伴發生互助行為,建立友好而溫暖的關系。
調查發現,有的教師會了解幼兒的興趣,并根據幼兒興趣的轉變,進行材料的更新和補充;但一些老師只是配合教學活動需要,材料投放并不能顧及幼兒的興趣,主要以學習為主。
(三)空間規劃不合理,影響幼兒謙讓行為的養成。
合理規劃空間有利于培養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但實際上區角空間規劃,主要是班級教師依據幼兒園的相關要求統一規劃的。
每個班級的占地面積及戶型并不一致,教師在進行空間規劃時往往出現空間規劃不合理:或者班級區域數量太少,會造成幼兒活動時擁堵、爭搶;或者班級區域數量多,每個區域的空間面積太小、人數太小,使得幼兒之間缺乏應有的交流與合作。
(四)規則的制定以教師為主體,影響幼兒合作、協商行為的養成。
區角環境布置中的規則是開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保障,幼兒通過遵循規則逐漸養成親社會行為。在區角環境布置的物質條件下,為了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得到更好的發展,幼兒需要頻繁與教師、同伴發生互動。幼兒在參與制定規則的過程中,不斷與規則交互,讓規則這位無聲的教師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養成合作、協商的親社會行為。
但是,63.2%的教師認為幼兒參與沒有必要參與規則的制定,認為那樣反而眾口難調。
二、區角環境布置在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區角環境布置投放的材料與幼兒的實際需求不符。
幼兒的發展水平與興趣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材料的投放不及時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更新,會使幼兒參與的興致不高,直接影響幼兒分享、互助行為的養成。
材料投放的數量少,影響幼兒互助行為的養成。物質環境是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首要條件,材料投放的數目難以滿足幼兒時,導致幼兒發生爭執,誘發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增加;幼兒的互助行為逐漸減少,不利于培養幼兒互助行為的養成。
材料更新不及時,影響幼兒互助行為的養成。以投放的材料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是促進幼兒互助行為養成的首要條件。材料的投放需要根據幼兒的興趣轉變及時更新。當出現符合幼兒興趣的新材料時,幼兒會主動探索、嘗試和發現新材料的玩法,主動與同伴溝通,幼兒出現互助行為的概率增加。
(二)規則制定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幼兒主體性。
在平等、合作的教養方式下,兒童學會了如何與別人交往,如何相互協商等,促進了其與他人的合作。
通過調查,對影響幼兒合作、協商親社會行為養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93.7%的教師采用與教師溝通的方式進行制定規則,只有6.3%的教師采用與幼兒溝通的方式制定規則。一些教師沒有以幼兒為主體,這不利于培養幼兒合作、協商行為的養成。一些教師表示:區角環境布置的工作量大,與幼兒溝通共同制定規則比較費時,規則的制定由教師制定,可以省時省力;由教師向幼兒講解規則,這種方式簡單又見效快。
(三)教師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
幼兒教師的專業知識有利于幼兒教師通過區角環境布置開展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由于我國幼兒教師職前教育的弊端,導致區角環境布置還是以教師管理為主地指向幼兒,幼兒主體性沒有得到發揮。
一些幼兒教師對區角環境布置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知識掌握不足,必然會在主題設計與規劃、材料投放、規則制定、空間布局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在對幼兒教師的訪談中也可以看出。調查發現,一些幼兒教師缺乏區角環境布置對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相關知識,致使幼兒教師在區角環境布置中開展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進展困難。幼兒教師面對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由于自身教育技能的欠缺,不知道如何引導幼兒分享、互助、謙讓行為的發生,不利于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成長。
(四)幼兒園相關支持貧乏。
調查發現,一些幼兒園給予教師幫助支持不足,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途徑相對不足,不能和幼兒園的教育相互配合,使區角環境布置對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開展寸步難行。
在區角環境布置中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資源包括書籍、優秀案例等,還包括教材、教具等。足夠的資源可以為幼兒教師提供理論指導支持。一些幼兒園中區角環境布置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資源的缺乏導致一些幼兒教師在區角環境布置中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障礙。
三、提升區角環境布置對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策略
幼兒在區角環境布置下與他人隨時發生社會行為,與人溝通能力和社會行為能力不斷發展,在區角環境布置中的各個環節要滲透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教育,使幼兒在區角環境布置的各個環節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親社會行為。通過改進區角環境布置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提升:
(一)材料的投放應符合幼兒的實際需要。
1.材料的投放應以“生活性”為原則
制訂適宜的區角環境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首先要以幼兒身心發展特征為根本依據。幼兒親社會性發展的前運思階段(2歲—7歲),是兒童的相對自我中心,他們的社會行為表現為自我服務、享樂主義,親社會行為有明顯的利我傾向。這一階段的幼兒需要在貼近生活的區角環境布置下,由教師引導培養親社會行為意識,逐漸養成親社會行為。
教師通過談話、觀察活動等方式充分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已有社會經驗水平,創造一個屬于幼兒平等、自由、相互接納的區角活動空間。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幼兒很容易放松地流露情緒和開展活動。讓幼兒參與區角環境的材料選擇,可以在大自然環境中選擇材料,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加入區角環境布置,促使幼兒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促進幼兒與同伴、教師發生親社會行為。幼兒教師區角環境布置中要以“生活性”為原則,增加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為根本依據,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為幼兒創造貼近生活、寬松自由、具有親密感的區角環境。
2.材料的投放應以幼兒興趣為中心
材料的投放要以幼兒興趣為中心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尊重幼兒,保證幼兒自由選擇區角活動,遵循幼兒的生活經驗與興趣。教師與幼兒通過協商合作,共同參與區角環境布置的規劃和改動,培養幼兒發展出一種利己利他的親社會行為。
區角環境布置中應設置多種區域,可以讓幼兒選擇比較喜歡的玩具和同伴,找到適合個性的活動方式和發揮空間。區角環境布置看似是自由的自主活動,其中滲透著教育的目的,教師要認識到自身的作用,時刻以幼兒興趣的主體,不斷引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生。
(二)制定合理的規則,有效保證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
1.教師與幼兒的互動
區角環境布置開展時,教師經常創造機會,幼兒交流觀點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教師依據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要求,為幼兒創造積極的環境,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教師需要對幼兒的興趣愛好進行及時調查研究,在區角環境布置上整合多種教育資源、投放多層次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區角的實效性。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不穩定的,無論是自覺還是不自覺,都需要外部群體的強化,通過區角活動常規約束幼兒的社會行為。在幼兒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提出建議、評價,并巧妙地把親社會行為意識自然而然地傳授給幼兒。當幼兒開始活動時,教師應密切觀察幼兒的社會行為,了解幼兒的社會經驗,對于不同的幼兒應提出適當的建議并給予幫助。
2.幼兒與同伴的互動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幫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區角環境布置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結伴游戲,有利于培養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培養幼兒學會謙讓、分享、合作等親社會行為。
在區角環境布置下,教師引導幼兒與他人換玩具玩、一起玩等,可以使區角游戲進展的十分順利,幼兒們也玩得興高采烈。幼兒的歡呼聲及興奮的心情會影響其他幼兒,營造出“我想交朋友”、“我要交朋友”的精神氛圍。教師通過鼓勵幼兒與同伴發生親社會行為,當幼兒從親社會行為中獲得愉悅的情感時,這種愉悅的情感會促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
(三)強化教師在區角環境布置中對幼兒親社會養成的意識。
區角環境布置作為區域活動的物質準備,為幼兒創造了親密、容納發生各種活動的空間,促進了幼兒社會性行為發展,從而促進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
幼兒教師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開展區角環境布置,在各個環節中滲透幼兒親社會行為教育,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寬松的氛圍。幼兒教師要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明確在開展區角環境布置時,考慮主題設計與規劃包含幼兒園五大領域中的哪些領域;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反饋,按照幼兒的年齡特征與邏輯發展順序及時更新區角環境布置,體現區角環境布置開放和靈活的特性。
(四)幼兒園要提供充足的機制保障。
區角環境布置中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開展需要幼兒園提供充足的機制保障。幼兒園應定期提供幼兒教師的專業培訓,深化區角環境布置中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實踐研究,探索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實施策略,重視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資源建設,為教師提供充足的物質、財力和人力支持。
幼兒園要與家長密切配合,讓家長認識到幼兒親社會行為培養的重要性,為家長普及親社會行為養成的相關知識。幼兒教師可以讓家長參觀區角環境布置,討論區角環境布置對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家長參與區角環境布置,在實踐中開展對幼兒親社會行為養成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2:24.
[2]李全華.幼兒園環境創設[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1.
[3]王福蘭.幼兒在園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16(11):8.
[4]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