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學
摘 要: 當前高中地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重視教學案例的說課設計,而地理核心素養是當代高中生必備的一種關鍵技能和本領。作者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為例,探討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 地理核心素養 高中地理 說課設計
一、案例選取與分析
1.案例選取
筆者選取《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作為說課案例。該案例屬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3單元第3節。該案例所在單元的第1節是本單元的一個知識總綱,第2節(整體性)和第3節(差異性)是對第1節的分類解讀。對必修1而言,該案例是對第2單元的一種提升和整合,同時是對第4單元的一個鋪墊,因為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造成的。
2.主要內容
結合世界氣候分布圖和自然帶分布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三種表現方式,重點是讓學生明確“地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在不同范圍和方向上的分異原因又是不同的”。
3.三維目標
該案例的《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是“應用地理圖解讀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筆者依此制定了本案例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讓學生知道地域差異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②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分析不同空間尺度的陸地自然帶;③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①分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中發現并解決問題;②鼓勵每位學生去總結并反思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心得與體會。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①讓學生體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存在;②鼓勵學生研討地理問題,培養學生科學、求真、務實的價值觀[1]。
4.重點和難點
該案例著重分析的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性,在高中時期學生接觸的都是小尺度的地方,對大尺度的地域分異規律較難理解。
(1)重點
①自然地理要素的差異性;②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
(2)難點
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
5.課時安排:2課時
該案例主要包括三部分:⑴差異性是絕對的;⑵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⑶主要陸地植被帶及因地制宜。
該案例教材內容較多,學生一節課學不完,因此,教師做了適當調整,只講地域分異基本規律的前三大規律,其他內容下節再講。教師調整課時之后,使學生每節課都可以高效利用,同時又讓學生張弛有度。
二、學法和學情分析
鶴壁市高中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較高,對案例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掌握得快,因此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上。
該案例的主要內容是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前三大規律又是學生學習的重點。筆者教學時,一要強調讀圖分析能力;二要強化推理的環節;三要斟酌獲取結論。筆者利用七大經典風景區圖、世界植被帶圖、中國主要的景觀圖等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案例教法分析
1.指導思想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2]。區域認知是學生對一個區域的認識,包括該區域的經緯度位置和相鄰關系。如學生對鶴壁市的區域認知應包括鶴壁市的經緯度位置:北緯約36度,東經約114度。鶴壁市的相對位置:鶴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華北平原與太行上的過渡地帶緩斜平原上。地理實踐力是學生應對地理實際問題的方法、技巧和本領。如學生要對流經鶴壁市淇河段進行實地考察,了解鶴壁市淇河段河道泥沙沉積狀況。教師指導學生制定考察方案,在充分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由教師帶隊進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綜合思維具體地說就是學生深入地研究某個地理問題,探討影響該地理問題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響該問題的,以此培養學生多因素分析問題的能力[3]。如學生經過對鶴壁市淇河段實地考察后,已經了解到鶴壁市淇河段泥沙的沉積狀況,查閱鶴壁市淇河段歷史上的水文資料,對比鶴壁市淇河段河道泥沙沉積的差異,分析形成這種差異的影響因素與原因。人地協調觀是教師通過日常教學和學生通過對社會知識的認知,使每位學生都形成一種良好的、持續的、生態的觀念。如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培養,逐步提高每個學生的人地協調觀。
筆者根據對地理核心素養的認識和前面案例分析,制定了以圖導因、依據現象獲取地理規律,達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學法。具體方法是:(1)教學活動。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七個風景區的名字,同時依次展示其中的景觀圖片,讓學生分析景觀所在的地理位置;每個景觀圖都有什么特征;這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這樣一環緊扣一環的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2)挑選景觀圖片中變化最大的幾組圖片:(教師問學生)產生這種分異的原因;指出最能反映地域差異的圖片并分析其形成原因。這樣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3)把景觀圖片依照地域差異原因分類整理,歸納地域差異形成規律(教師指導學生在植被帶圖中查找這些規律)。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總之,教師教學要圍繞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展開。
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基本特征是整體性與差異性。一個區域的內部各要素是高度統一的,而區域之間是不同的,即差異性。這樣既便于教師對前面整體性知識進行鞏固,又可以著重解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多種要素的差異性,植被帶差異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面[4]。
2.教材處理
如果教師只講“地球表層差異性的表現”,就會發現很難協調好前后知識點,于是教師把這部分知識點貫穿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內,把基本規律與差異性的表現融為一體。所有的三塊知識都圍繞七個經典景觀圖展開。“主要陸地自然帶”這一部分知識是教師講解“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的基礎,但是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卻放在了后面,這樣的直接后果是學生很難理解前面的知識[5]。因此,筆者決定把“主要陸地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放到前面學習,這樣可以為本案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教學方法
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問題引導教學和案例教學。采用多媒體展出地理圖片,利用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地域分異的基本規律”是說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主要讓學生在景觀圖上直接查找信息,依據信息得出結論,利用世界植被帶分布圖找出例子論證結論。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教學思想。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必修1的封面圖是香格里拉的雪山、森林和草地。筆者用它導入,既容易獲取圖片,又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還可以激發學生自覺探討和研究圖中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熱情。
2.新課講解
第一部分:教師通過導入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我國七大經典植被景觀圖。促使學生:(1)判定景觀圖的位置;(2)指出景觀圖的典型特征;(3)解析形成每張景觀圖片特征差異的重要因素。教師這樣做可以:(1)讓學生清楚各個自然地理環境要素都是相互影響的;(2)重點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3)為“地域分異規律的普遍存在”知識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此部分以學生探究為主,教師指導為輔,達到培養學生區域認知力和地理實踐力的目的。
第二部分:學生學完前面景觀活動后,教師寫出五個問題開展活動總結,引導學生分析出下面結論:(1)差異性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普遍存在;(2)差異性主要表現在氣候、地形、水文、植被與土壤;(3)區域內最典型的差異是“植被”;(4)影響地域差異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氣候,這樣可以為后面知識學習做準備;(5)采用景觀圖位置識別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分析差異性的特點、影響因素、分布規律,再到世界植被帶分布圖中查找例子論證。此部分重在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歸納分析。這樣設計教師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的目的。
第三部分:讓學生把總結的規律填在表格內,目的是強化學生對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完成教材上的活動。這部分設計教師可以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能力的目的。
3.教學實踐
筆者安排學生查閱本地資料,分析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及與附近地區的差異,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是多方面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4.教學活動
國慶節將至,許多家庭外出旅游,請同學們設計三條旅游路線,每條路線反映今天所學習的一個地域分異規律,結合地圖,采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寫出,下節課與大家共享。
5.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筆者通過這樣設計:第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讓學生提高區域認知力、地理實踐力和綜合思維的能力,并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第二景觀圖活動加上知識合理穿插教學有利于教師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第三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板書設計幫助學生記憶案例知識要點,讓板書為記憶服務。
參考文獻:
[1]劉鑫.地理核心素養的解讀——以2016年江蘇地理學業水平測試為例[J].地理教育,2017(1):35-36.
[2]陳久華.淺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研究[J].社會科學:引文版,2017(8).
[3]盛春靂.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7(8):182.
[4]吳岱峰.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0):6.
[5]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養的“變與不變”——對地理核心素養的階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1):4-6.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創新研究》(課題編號:〔2018〕-JKGHYB-10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