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玲玲
摘 要: 自課程游戲化實施以來,一線教師強調幼兒“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同時,逐步認識到規則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針對揚州市2所幼兒園6個班級近180名幼兒進行觀察和問卷測評的基礎上,發現一日活動中幼兒在不同活動類型中規則數不一致、幼兒對規則內容認同和執行情況有差異、不同性質幼兒園的幼兒對規則執行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及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規則認同和執行情況不同,從幼兒、家庭、教師等方面梳理出三方面原因,并尋求應對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 一日活動 幼兒規則 問題思考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有“課程情景化”、“課程生活化”、“課程過程化”等,江蘇省也在推進“課程游戲化”,一線教師強調幼兒“自由、自主、愉悅、創造”的同時,逐步認識到規則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讓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會行為規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就其本質來說,幼兒規則意識與自主性有著高度內在統一性,規則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則是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發展規律,并使其習得和順應這種規律的意識;自主性是幼兒主動探索事物的意識與傾向性,包括對各種規則和行為規范的探索與實踐、改良與修正,本質是對人類行為規律的認知和把握[2]。因此,研究調查幼兒規則理解和執行現狀有利于強化規則的主體性和幼兒的自主性。
一、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觀察法與測評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現狀調查,隨機選取揚州市2所幼兒園6個班級幼兒為研究對象。
1.觀察法
觀察以時間取樣和事件取樣。研究選取公立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各一所,每所園隨機抽取大、中、小班各一個。觀察主要采用自制《幼兒一日活動規則觀察記錄表》。此表主要參考了張小翠的《幼兒日常生活活動規則教育觀察記錄表》。觀察表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對一日活動基本情況進行設計,主要包括觀察的班級、時間、教師情況、活動環節等基本內容。第二部分是該班幼兒對一日活動規則的認同與執行情況。觀察維度見表1。
2.測評法
主要借鑒科爾伯格“道德兩難”理論,讓幼兒觀察漫畫圖片做出判斷進行測評。通過幼兒對一日活動規則的自知與自覺、忠誠與歸屬、實施與執行三組項目測評。在兩個園所6個班級中每班隨機選擇30名幼兒,共180名幼兒。
兩種研究方法獲得數據統一進行編碼處理,錄入SPSS22.0,進行相關數據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1.一日活動中不同活動類型中規則數不一致
通過觀察統計發現,兩所幼兒園共觀察采集到幼兒一日活動規則169條。甲園(公辦園)采集到規則86條,其中小班25條,中班28條,大班33條,占比50.9%;乙園(民辦園)采集到83條,小班26條,中班29,大班28條,占比49.1%。可見兩園總數無明顯差別,各年齡層次規則數量無明顯差異。
在比較幼兒一日活動不同類型的規則數量時發現,生活活動規則38條,占比22.5%;學習活動規則58條,占比34.3%;游戲活動規則25條,占比14.8%;過渡環節活動規則33條,占比19.5%,自由活動規則15條,占比8.9%。可見,幼兒一日活動中學習活動規則最多,自由活動規則最少。
2.幼兒對規則內容認同和執行情況有差異
通過測評數據發現,幼兒在規則內容方面主要涉及公共規則、學習規則、生活規則、交往規則、基本道德規則,而測評的自知與自覺、忠誠與歸屬、實施與執行三個維度上,幼兒在規則內容的認同和執行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總體來看,幼兒在實施與執行規則方面的得分明顯低于對規則的自知與自覺方面。(見表2)
從規則內容的認同和執行情況來看,在生活規則的執行方面得分較低,而在對規則的忠誠與歸屬方面,幼兒在學習規則方面得分較低。總體來說,幼兒在生活規則和學習規則方面,對于規則的認同與實際執行層面有明顯差異,而在公共規則的執行方面得分最高,說明幼兒已經開始在集體中比較重視公眾或同伴的評價。而從學習規則來看,幼兒忠誠與歸屬感比較得分比較低,這與教師在集體教學中過分強調學習紀律有關。
3.不同性質幼兒園的幼兒對規則執行情況存在一定差異
在對不同類型幼兒園幼兒各內容規則執行的差異分析中,幼兒對公共規則、生活規則、基本道德規則的執行上無顯著差異(p>0.05),在交往規則和學習規則的執行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整體來看,甲園的幼兒在交往規則和學習規則的執行上明顯高于乙園。(表3)
4.不同年齡段幼兒對規則認同和執行情況也不同
在對不同年齡段幼兒對一日活動中規則認同和執行情況的差異分析中,發現不同年級幼兒在公共規則、學習規則和生活規則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在交往規則及道德規則方面,不同年級幼兒存在一定差異。可見,在交往規則和道德規則方面容易受到年齡差異影響。
由表4看出,在交往規則上不同年齡段幼兒存在顯著差異,同時進行多重比較檢驗(LSD),顯示小班幼兒與中班、大班幼兒存在顯著差異,中班幼兒與大班幼兒差異不顯著;在基本道德規則方面,結果顯示小班幼兒與中班幼兒無顯著差異,大班幼兒與中班、小班幼兒存在顯著差異,且大班幼兒水平明顯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兒規則執行水平。
三、討論
1.規則不能體現出幼兒主體性
影響幼兒在一日活動中對規則認知與執行的因素較多,但規則的主體性是否得到體現是首要的影響因素。目前調查的兩所幼兒園普遍存在規則的強制性特點,這些規則多數都是教師制定的,主要出于方便教師“管理”的原因,必然導致多數情況下老師對兒童自己理解和制定的規則“視而不見”。在幼兒一日生活規則制定過程中,教師能否關注幼兒的自主意識,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引導幼兒制定自我的生活規則、學習規則、游戲規則等。研究發現,幼兒自我制定的規則其自覺性、歸屬感和執行力普遍高于教師強制限定的規則。
2.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和興趣差異
研究發現,幼兒對于規則的理解和執行很大程度受制于年齡特點。從現狀來看,大班幼兒在人際交往和道德認知方面明顯高于中班和小班幼兒,這與科爾伯格道德兩難理論結果基本一致,因此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對規則認同和執行有著重要影響。由于幼兒來自不同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健康狀況、興趣愛好、生活方式等,這些對幼兒規則認知和理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教師素質和教育方式影響幼兒認知和行為發展
對幼兒來說,教師是一面鏡子,教師的行為舉止會影響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和執行情況。當前幼兒園普遍存在“重管理輕自主”的思想,只一味強調安全工作,忽視幼兒的自主性探索。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發現不帶班的教師和帶班教師在師幼互動方面差異很大。不帶班老師更加重視與幼兒互動的次數和質量,并且表現得更加民主,師幼關系的平等性更加顯現。而長期帶固定班級的教師班級管理更加“專制”,教師總是處于主導地位,很少給幼兒充分時間和自由,他們往往希望孩子形成固定的班級常規和規則,以便于班級管理。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幼兒對自我規則的認知和現實行為。而對于專制型教師來說,幼兒多數都能按照規則執行,但是對于“反常”幼兒來說,他們的規則破壞性更大,甚至多數規則都不會執行,出現兩種極端現象。
四、教育對策
1.培養幼兒對規則的自主性和自覺性
幼兒園應該積極貫徹《綱要》、《指南》精神,引導幼兒對一日活動中規則產生自知和自覺性是認同和執行規則的基礎。首先,教師和幼兒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和圖畫的形式,對幼兒園一日生活進行自我規劃,把抽象的規則形象化、具體化,再與幼兒共同講解導圖或圖畫的含義。再者,幼兒園繪本和多媒體教學也是幼兒園直觀教學的重要媒介,幫助幼兒理解規則的含義,如繪本《大衛不可以》、《小熊不刷牙》等,都是較好的生活規則討論話題。
2.萌發幼兒對規則的忠誠度與歸屬感
幼兒是規則執行的主體,規則對于幼兒來說,是一個需要體驗中學習和掌握的過程,因此要實現幼兒對規則的主體性和自覺性,成人不能忽視幼兒自我感受,只有當規則成為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他們才能體會規則帶來的滿足和快樂[3]。第一,幼兒必須參與一日活動規則的制定,才能萌發對規則的忠誠。讓幼兒參與規則制定,實質上就是將幼兒視為與教師平等的。同時讓幼兒成為規則執行者、監督者,而不僅僅作為被約束者;第二,規則應該考慮幼兒需要和年齡差異,讓幼兒有自我歸屬感。每個幼兒都有著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興趣愛好,因此在規則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差異。
3.養成幼兒對規則的認同度與執行力
目前一些教師的教育方法以說教為主,手段單一。幼兒對行為的意義并沒有明確理解、認識,規則難以被幼兒內化。教師應該力求在生活情境中,在主動積極的活動中幫助幼兒逐漸認識和理解規則的意義,加強幼兒對規則的內化和遷移,使孩子的個性和社會性相得益彰、和諧發展[4]。第一,注重行動學習,及時鞏固幼兒對規則的遵守和執行。日常活動中注重榜樣作用,注重師幼互動和幼幼互動,讓幼兒學習榜樣,及時進行榜樣強化,鞏固幼兒對規則的理解與執行力。第二,教師的合理期望與激勵幫助幼兒形成自覺行為。教師日常及時肯定和鼓勵是幼兒對規則認同和執行的最大滿足感,教師應該多正面引導和肯定。教師的言語和肢體語言的轉變,在心理上給幼兒營造安全的氛圍,讓幼兒主動積極地探索規則、學習規則、掌握規則和遵守規則,并最終讓規則的大門在幼兒心里永遠打開。
參考文獻:
[1]鄭三元.規則的意義與兒童規則教育新思維[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5):45-47.
[2]黃麗燕.幼兒規則意識缺乏的原因與對策分析[J].少年兒童研究,2009(11):46-49.
[3]趙琳.幼兒規則意識培養中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1):37-38.
[4]邵蕾.幼兒對班級規則的認同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5(4).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幼兒園活動中幼兒規則意識與執行力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D/2016/0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