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微,許艷麗,趙志剛
(1.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2.黑河市統計局,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四十年,中國的發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驚人成就,無論是經濟增長速度還是規模都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貧富差距依然較大,并且這種情形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這違背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最終會影響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與發展。所以,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與共同富裕的矛盾亟待解決,這一矛盾的解決有賴于深入收入分配的改革。
共同富裕是人類的美好追求和共同愿望,其前提和基礎是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是在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不在經濟發展和物質財富提高的基礎上,就成為共同貧窮。共同富裕要求之一,是多數人占有一定財富,而不是僅僅在少數人手中,共同富裕必須在普遍富裕的基礎上有所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不能過大,共同富裕是人民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地實現,這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區別。所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推動社會進步,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帶動落后地區和群眾逐步走上共富道路,先富的地區和群眾可以用自己的實踐對落后地區和群眾起到帶頭和示范作用。這種先富帶動后富的模式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在分析具體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的,能夠充分激發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對于共同富裕還存在很多的認識誤區,一種觀點是把共同富裕理解為同步富裕,認為平均主義就是共同富裕。但是從中國存在的客觀現實來說,各個地區的環境和條件等大不相同,每個勞動者的勞動能力與大小、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不相同,因此收入一定會有所差距。如果吃“大鍋飯”,平均主義將會嚴重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對于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特殊貢獻獲得的合法收入,社會是給予允許和鼓勵的。共同富裕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社會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以及對執政黨執政地位的鞏固意義重大。
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明顯擴大,收入分配結構出現問題。在改革開放以前,收入分配具有嚴重的平均主義傾向,但是這種收入分配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不能激發群眾的勞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阻礙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向前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實現了從計劃到市場的重要轉變,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整體提升,但是在居民收入整體提升的同時,收入分配的差距日益擴大。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超過了國際警戒線,一些具有壟斷性的行業中,如一些企業高管享受壟斷企業的高工資、高保障、高福利待遇。而與之對比的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難以為繼的低水平的生活,城鎮貧困人口、農民工、下崗職工,他們收入低,沒有相應的福利待遇,沒有社會保障。目前,我國已成為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
十八大報告就收入分配改革做出的具體安排,對于解決收入分配差距較大與共同富裕的矛盾意義深遠。
第一,加速轉向消費主導型經濟,保證民生。國內市場存在巨大潛力,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的規模和水平,把重點放在國內市場上來,今天在國際市場出現了動蕩與萎縮,我國經濟增長不確定因素不斷增長。這樣的國內、國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于改革與穩定也有重要影響。
收入分配改革的正確方向,必須要樹立民生優先的理念。經濟發展要注重保障和發展民生,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讓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在保障民生的基礎上,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第二,國家要加強收入分配立法,不斷完善勞動工資增長機制,按生產要素分配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適度。首先,要確定的是勞動者的勞動,相關部門要維護廣大勞動者的正當合法權益,營造平等的勞動環境。對于企業最低工資要把最低保障作為支撐。除法律外,政策調整也應該成為有效調節工資制度的有力保障,在現今部分國企管理人員福利已經高于其他人員的情況下,部分還存在灰色收入,對此必須加強監督和管理。稅收作為調節手段,對收入分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稅種方面,可以考慮在遺產稅方面進行探索,其目的在于消除某些繼承者倚仗其繼承大量財產而產生不勞而獲的思想,由于現代社會存在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因此通過財產稅方面的征收,減少社會成員事實上不平等的現象存在。另外,在個人所得稅方面還應當逐步實現合理化,達到其縮小過高與過低收入階層之間差距的目的,在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同時,考慮到納稅人真實的家庭收入狀況,以此作為征收的相關指標。
我們還需要注意在區域、城鄉方面還存在貧富差距較大的現象,廣大農村與城市,西部地區與中、東部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對于存在的這種區域間的差距,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經濟,加大對西部政策、資金支持力度,針對當地的具體情況,解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國家扶貧力度的增大,這種城鄉間、區域間的差距將會逐步減少,形成共同發展。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能夠對收入分配起到調節作用,它的實施能夠使廣大低收入者享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等方面的照顧與支持。隨著經濟的發展,最低生活保障的幅度也應穩步提高,對于一些特殊人群,國家應加大其保障力度,使其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全面覆蓋,而且有重點有側重,發揮其功效。
第三,發揮政府應有職能,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在國民收入分配體系中存在著作用不同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可以起到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有益的補充作用,合理發揮其作用,有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對于第三次分配可以規范和引導,發揮其特有功能和作用。可以通過對某些壟斷行業收入的規范,減少決策失誤造成的分配不公現象的產生,破除某些既得利益集團在某些領域、行業中通過壟斷獲得的過高收入分配的現象,對于一些企業高管人員的過高收入進行適當的調控,逐步幫助建立財產公開制度,強化收入分配的監管,理順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首先,對于合法收入依法進行保護。每個公民依法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前提和基礎,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極大豐富,人們獲得勞動收入的途徑也不斷增多,對于通過合法手段、正當勞動獲得的收入應當予以保護,在企業內部改變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對于最低工資制度應該嚴格執行,對于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要制定相應的處罰規定,杜絕此種現象的發生。其次,對于非法收入要依法予以打擊,對于灰色收入,依法限制或剝奪其非法勞動收入;對于部分官員的腐敗行為要通過法律手段依法懲處,加強監督與調控,維護正常的分配秩序。
在建立理想社會結構的過程中,政府應通過其職能調節各類人群的收入水平,這不僅對于收入分配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社會穩定有序、健康發展,防止出現社會動蕩現象。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使其起到緩沖帶的作用,對于社會穩定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