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長汀縣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實現了從荒山到綠洲到生態家園的轉變,成為我國生態治理的樣本縣之一。
改革開放以前,長汀是我國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域之一。改革開放后,福建積極開展長汀生態治理工作。1983年時任福建省委書記項南考察長汀,寫下《水土保持三字經》。同年,福建省把長汀列為治理水土流失的試點。
1998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長汀調研,他給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題詞“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1]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五次到長汀調研,并作出很多重要批示。
2000年,習近平在《長汀縣百萬畝水土流失治理報告》批示:“搞好水土保持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項南同志在福建工作時,就十分重視抓長汀縣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我們應繼續做好這項工作。同意將長汀縣百萬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列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2]2000年2月,長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被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確定每年扶持1000萬元資金。[3]
2001年,習近平對長汀水土保持工作又作出批示:再干8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問題。并指出:水土保持是生態省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方要重點治理,以點帶面。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要鍥而不舍地抓下去,認真總結經驗,對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000年至2008年,長汀水土治理開始第一個八年“攻堅”。當地政府通過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補貼燒煤、發展綠色產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生態移民外遷等手段,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治理行動。為減輕水源和生態脆弱地區的承載壓力,長汀數萬人告別荒山,遷至由政府統籌修建的社區和村落,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到2009年,長汀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7萬畝。2010年,福建省作出再干8年決定,并提出“水土不治、山河不綠,決不收兵”。
2011-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2次作出重要批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總結長汀經驗,推進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由此,長汀成為治理水土流失的樣板縣,“長汀經驗”成為中國推動生態文明的號角。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各部委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長汀縣先后享受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參照享受西部地區政策、西南五省開發政策、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國家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財政轉移支付、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數十項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爭取到國家各部委補助資金13.48億元,組織實施生態建設項目113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取得較大的成效。
1.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9.8%,森林蓄水積量為1557萬立方米,濕地面積達3499公頃,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84%。共建設生態清潔型小流域23條,全縣18個鄉鎮中,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5個、省級生態鄉鎮17個,全縣290個行政村中,省級生態村63個、市級生態村195個。先后獲評“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全國現代農業示范縣”等國家省級榮譽20多項,列入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全國第六批生態文明建設等十多個國家級試點。2017年又被授予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實踐基地。
2.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長汀把植樹造林、發展林業作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縣建設的基礎工作、主體內容和首要任務加以推進,采取改燃節柴、發放燃料補貼等惠民政策,實行封、管、造并舉,喬、灌、草相結合的措施恢復森林植被、恢復林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重大進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長汀特色的水土保持及林業生態建設之路。近五年,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9.97萬畝,植樹造林27.21萬畝。據2015年底遙感調查,水土流失面積從2011年底的47.69萬畝下降到2015年39.6萬畝。全縣水土流失率降低到8.52%,低于全省8.87%的平均水平,在全省11個水土流失治理一、二類縣中最低。
3.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一是夯實產業發展平臺,龍巖高新區長汀產業園升格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福建(龍巖)稀土工業園區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抓的20個產業基地(集群)之一,晉江(長汀)工業園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二是通過一系列重、特大項目的實施,助力長汀縣紡織服裝、稀土精深加工、現代農業、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綠色轉型。三是持續推進汀江生態經濟走廊建設,打造六個主體功能區,做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 生態種養、生態旅游等生態發展文章,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雙贏。2011年以來,實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項目230個,總投資41.4億元,目前完成投資32.6億元。
4.生態環境保護持續深入。改革開放以來,長汀縣大力推進水、大氣、土壤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出臺了《長汀縣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實施方案》《汀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長汀縣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實施方案》和《長汀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等。在工業污染源治理、農業面源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整治、飲用水源保護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湖泊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在全省率先推行小水電站退出機制,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中小河流治理、汀江流域水環境補償項目,促進區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5.生態環境目標全面落實。長汀縣委、縣政府與各鄉鎮、縣直部門簽訂了《長汀縣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并對黨政領導責任書完成情況實行年度考核,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出臺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開展環境保護督察。經縣委、縣政府考核,各鄉鎮、部門均全面落實屬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全面完成綠色發展指標、環境質量指標、生態保護指標、環境監管指標、體制機制創新指標、落實突出環境問題指標規定的內容。切實履行對本行政區域、管轄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質量負總則的要求。
6.農民收入大幅提高。河田、策武、濯田、涂坊、南山、新橋、三洲等7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1655元、13196元、12145元、11027元、11784元、12496元、12016元,基本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12766元)[4]。
7.生態價值的體制機制邁出新步伐。制訂《中共長汀縣委長汀縣人民政府關于建立健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若干保障機制的意見(試行)》《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規定》《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的通知》《關于對水土流失重點片治理工作實行掛牌督辦的通知》等10多個配套性政策性文件,從決策機制、產業發展、生態黨建、督查問責等十個方面對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制度規定,統一縣域綜合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方針、政策、法規、標準。出臺進一步強化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職責。同時,探索建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把生態建設指標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發揮生態考核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引導樹立“綠色政績觀”。開展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福建省3個試點縣之一),按照“多個渠道進水、一個池子蓄水、一個龍頭放水”的原則,資金省級整合,縣級統籌,不斷完善生態保護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綜合性生態保護補償辦法,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申報開展閩江流域國家山水林田湖試點工作。全力做好跨省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工作,促進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的建立。
1.黨政主導,真抓實干。實行黨政一把手工程,健全縣處級領導和縣級部門掛鉤水土保持的責任制,形成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強化機制創新,制定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若干保障機制的意見》,建立生態紅線的管控機制,加強生態功能有效保護,創新生態司法“三三”機制。強化生態考核,堅持生態經濟、黨政先行和逐步建設生態產業鏈的理念,創建生態黨建新模式,探索將生態文明建設指標列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由弱約束變成硬杠桿,增強領導干部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責任。
2.群眾主體,讓利驅動。廣泛發動群眾,采取以獎帶補等措施,鼓勵群眾積極承包治理,群眾成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生力軍。出臺建立正向激勵機制,促進有效投資的九條措施,支持激勵黨員干部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涌現出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的草根英雄。實行生態補償,創新生態工業園管理機制,實行生態林、畜牧業獎勵辦法,同時鼓勵三年流轉開發經營,既治理了水土又提高了群眾的經濟收入。
3.社會參與,持續發力。開展科研協作,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和應用推廣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新技術,制定水土治理標準體系,鼓勵企業參與,出臺推進水土流失治理企業化運作實施方案等政策,共吸引十余家企業1.5億元,以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方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如廈門(塑紡)公司種植銀杏300多畝、廈門中盛糧油建成全國油茶科技示范基地、中石油幫助長汀建設萬畝生態示范林。軍民攜手共建方面,與東部戰區后勤部隊、省軍區、省武警總隊加強協作,駐閩部隊共組織1.09萬官兵赴長汀開展植樹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完成植樹造林和施肥3萬畝。
4.多策并舉,綜合防治。一是治山與治水相結合,堅持“反彈琵琶”的理念,變生態系統逆向業態為順向業態。嚴格落實和整治開展汀江—韓江寬水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建立跨區域流域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同時實施小水電站退出試點,萬里生態水系連通等,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安全、生態”的目標。二是治理和保護相結合。持續推進廢舊礦山治理和山溝地整治,頒布封山育林命令,嚴格“十個禁止”的措施,有效打擊涉林違法犯罪行為,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嚴把引進關,堅決拒絕和淘汰污染企業,2012年以來,拒絕了7家污染企業落戶。狠抓生豬養殖業污染綜合整治,2013年以來累計關閉拆除生豬養殖場2311家,削減生豬60萬頭。三是統籌推進和專項整治相結合。統籌推進汀江流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系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一個、國家級水產種子資源保護區五處、國家濕地公園一個。開展“六進六美”鄉村環境專項整治,推動農村改水、改電、改村、改莊,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和鄉鎮污水收集處理。
5.以人為本,綠色共贏。發展苯酐經濟,探索苯酐治理區改崖為坡新模式,建立生態經濟型苯酐治理示范點,引導群眾在苯酐臺面上種植楊梅和油茶等經濟作物,累計治理苯酐417座,產生經濟效益近百萬元,達到了生態、經濟雙贏的目的。發展生態產業,近五年共建成設施農業2200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27家、家庭農場1232家、林下基地經營面積達160萬畝,參與農林戶數達1.21萬戶。[5]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汀江源頭龍門風景區、汀江濕地生態畫廊、水土保持科教園、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景區,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態旅游觀光線路。
6.持之以恒,永續發展。出臺加快生態家園建設、林業生態強縣實施意見,完成生態文明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縣、“十三五”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各套方案,其中《長汀生態文明示范縣文明建設規劃》成為十八大以后首個由國家環保部認證的生態建設規劃。完善生態體系,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做好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種養、生態旅游等文章的同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保持可持續發展。堅持水土流失治理與經濟發展并重、與強林惠農并舉、與民生改善并行,提出并組織實施汀江生態經濟走廊建設規劃,打造六大功能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