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金融擔保是指為了保證其他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簽訂的合同的履行,保障銀行等金融機構到期能夠實現債權,而以其信用或特定財產保障其他企業履行債務的行為。金融擔保的實現一方面能夠促進債務人履行債務、債權人正常實現債權,使債權債務關系順利完成;另一方面,金融擔保為債權人提供了實現債權的有利救濟途徑和機會,從而能夠起到維護金融活動安全的作用。企業金融擔保主要帶來兩方面的利益,一是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債權人可以通過非訴訟程序,直接依法采取擔保措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緩解債務危機;二是當出現債務糾紛,債權人直接訴至人民法院尋求法律保護時,擔保又為司法機關追究債務人的違約責任提供了必要條件,打下了物質執行基礎,有效地解決了司法裁判執行難的問題,進而有效地維護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綜上所述,在金融擔保活動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會被有效地降低,其經濟利益的實現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提供擔保的企業則承擔著巨大的到期履行債務等風險,其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與手段,以控制或規避金融擔保風險的發生。
企業在為其他企業提供金融擔保的過程中,會承擔著很多風險,這些風險的來源各不相同,有些是由企業在進行金融擔保活動中的疏忽而致,并且這類風險在企業承擔的所有金融擔保風險中所占的比例還較高,由于這類風險屬于企業可以防范與控制的風險范疇,所以需要對這類風險的來源進行深入分析,找準這類風險發生的源頭,以便能夠“對癥下藥”,找到有效的方法與措施對其進行控制與防范。
長久以來,我國都是一個重視情義的國家,所以我國企業之間交往合作的原則與西方國家的企業之間交往合作的原則有很大的不同,西方國家的企業之間交往合作的原則比較單一,即企業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尋找合作伙伴的唯一標準,而我國企業在尋求合作伙伴時,除了會考慮自身利益以外,還會以企業之間關系的友好程度作為考慮的重要因素,例如,企業在為新項目尋求合作伙伴時,往往不會再重新對所有可接觸范圍內的企業進行經濟效益評估,而是直接在以前關系不錯的合作伙伴中進行選擇,這體現出了我國企業并非是一個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其在做決策時,不是只考慮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對于我國企業做決策時的非理性特征,在某些情形下,會使企業收獲一個好的結果,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會使企業承受不好的后果,例如我國很多企業管控擔保風險的意識薄弱,在為其他企業提供金融擔保時,大多基于人情和關系,而不對被擔保企業進行財務、內部控制以及運營效率等方面的考核評估,導致企業承擔巨大的擔保風險。
我國很多企業在為其他企業提供金融擔保后,往往都沒有對被擔保企業進行事中監控,從而造成其承受巨大的擔保風險。擔保企業除了在簽訂擔保協議時,需要對被擔保企業的財務狀況、內部控制有效性情況、信用狀況以及經營效率等進行仔細的審查與評估外,在簽訂擔保合同后,還需要實時對被擔保企業進行監控,一旦發現被擔保企業有轉移財產等行為發生時,應該及時對其予以制止,防止被擔保企業通過轉移資產而逃避債務,使金融擔保企業承擔到期還款風險,若金融擔保企業在事中監控過程中,發現被擔保企業的經營管理出現問題,則應及時給予指導與援助,使其改善經營管理方法,實現盈利,從而降低金融擔保企業發生擔保風險的概率,所以對被擔保企業實施事中監控是控制擔保企業風險的極為重要的環節,但是我國很多企業卻對其采取忽視,使得這些企業最終承擔巨大的還款壓力。
除了前述兩點外,我國企業提供金融擔保的風險還來源于擔保合同的不規范。合同的不規范,表現在合同形式不符合法律規定,或者合同條款表述不清晰、不明確等。這將會引起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合同形式不規范可能使得合同上的條款歸于無效,二是合同內容表述不清晰、明確可能造成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的利益受到被擔保企業的損害等。很多企業在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時,都沒有對擔保合同進行仔細審查,有些擔保合同極為不規范,對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在擔保期間對被擔保企業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其替被擔保企業還款后利益的保障與實現等都沒有清晰的規定,這極有可能造成被擔保企業無視提供金融擔保企業的利益,在擔保期間做出降低其自身財產價值從而達到轉移財產的目的的行為,或者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替被擔保企業還款后,其應有的利益不能實現,因此擔保合同的不規范無疑增大了提供金融擔保企業的擔保風險,使其到期替被擔保企業歸還借款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在替被擔保企業歸還借款后,還很有可能不能完全收回自身預先替被擔保企業墊支的還款額。
企業要想做到有效防范與控制自身承擔的金融擔保風險,首先就需要樹立應有的擔保風險管控意識,這是控制與規避金融擔保風險的首要舉措,因為企業只有不斷增強金融擔保風險管控意識,才會在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時不至于太過草率,企業的行為會受到其自身意識的影響,一旦企業對擔保風險的管控意識比較薄弱,就可能造成企業很輕率地就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若被擔保企業本身經營狀況良好并且信譽度較高,則企業的這項行為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如果被擔保企業自身財務狀況、信譽度以及經營狀況等都存在很大問題,則企業的此項行為將使其承擔巨大的擔保風險,所以企業應該時刻提高自身的擔保風險管控意識,在與被擔保公司簽訂擔保合同時,不能僅憑關系或人情,而是需要對被擔保企業的財務狀況、內部控制有效性、信譽度以及經營狀況等實施仔細的調查與評價,當企業因能力有限無法對被擔保企業的財務狀況等進行詳細且準確的評估時,企業可以向外部專業人士尋求幫助,以便對被擔保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信譽度等得出準確的評估結果。
企業除了需要樹立較高的擔保風險管控意識以外,還需要在與被擔保企業簽訂合同后,對被擔保企業進行實時的事中監控,防止被擔保企業做出損害擔保企業利益的不良行為,以及被擔保企業出現較嚴重的經營狀況而影響其到期還本付息義務的履行。企業要做好對被擔保企業的事中監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企業應定期要求被擔保企業書面報告其最近一期或幾期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等情況,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應重視對被擔保企業財務報表的審查,尤其是需要關注被擔保企業的現金流量情況,因為被擔保企業出于“粉飾”經營狀況的需要,可能會使用應計盈余管理手段,使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數據與真實情況不符,但是由于現金流量表的編制遵循收付實現制,因此企業基本無法通過盈余管理手段去調節現金流量表,所以現金流量表中的信息應該是最能反映被擔保企業經營狀況的財務數據,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需要認真分析該表中的數據信息,對被擔保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合理的評估;二是企業應向與被擔保企業有業務往來的其他企業查詢被擔保企業的交易情況以及信譽度,以便實時掌握被擔保企業的資金流向和信譽情況;三是在企業提供的金融擔保金額較大的情況下,還應該分析被擔保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以及內部管理情況,向被擔保企業提供有關經營管理建議,幫助被擔保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狀況。
根據前文分析可知,擔保合同的不規范同樣可能造成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的擔保風險增加,因此提供金融擔保的企業在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時,一定要仔細審查擔保合同的內容與格式,對擔保合同的內容與格式予以規范。具體而言,企業在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時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對被擔保合同的內容進行檢查,確保擔保合同對企業在擔保期間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在企業替被擔保企業還款后利益的保障與實現等方面都有清楚的規定,不存在擔保合同條款存在爭議的情況;二是除了需要對擔保合同的內容進行詳細檢查外,企業還需要對擔保合同的形式予以審查,保證擔保合同采用的是我國法律法規所允許的形式,若企業發現被擔保企業讓其簽訂的擔保合同的形式存在問題,應該及時更換合同,采用合法合規的合同形式與被擔保企業簽訂擔保合同,這極大保障了擔保企業的合法利益,對企業承擔的金融擔保風險進行了有效防范與控制。
企業提供金融擔保無疑會承擔一定的風險,但在這些風險中有些風險是屬于企業的可控風險,即企業可以通過采取一些措施將這些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從而降低企業承擔的總擔保風險,本文首先分析了企業可控金融擔保風險的來源,并相應提出了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以便對這些金融擔保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從而提高企業提供金融擔保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