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甘肅省招標中心,蘭州 730030)
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為此,“國有企業要通過改革創新,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進一步拓展開放范圍和層次,完善開放結構布局和體制機制,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基于此,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義加以系統梳理和提煉,希冀能夠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要義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在于經濟的活力、創新力和競爭力,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根本。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認為,在微觀上,高質量發展要建立在生產要素、生產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之上,而非靠要素投入量的擴大;在中觀上,要重視國民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等的升級,把寶貴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宏觀上,則要求經濟均衡發展。當前,關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要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七個方面。
1.高質量發展應當是商品和服務質量普遍、持續提高的過程。即越來越重視產品、服務的質量、品牌、信譽度和環保等指標,從而實現商品和服務對經濟增長貢獻的逐步增加(馮俏彬,2018;李偉,2018)。
2.高質量發展應是更加注重內涵式的發展,即應當是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的發展。具體而言,即不斷提高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環境等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和微觀主體的經濟效益(王一鳴,2018;林兆木,2018)。
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創新能力和人力資本不足。因而必須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不斷增強經濟的創新力和競爭力(馮俏彬,2018;林兆木,2018;王一鳴,2018)。
4.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綠色發展。因此,要進一步在全社會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加快形成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通過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綠色財政稅收制度,促進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發展,倡導居民綠色出行等綠色消費方式,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金碚,2018;任保平、李禹墨,2018)。
5.協調發展是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實現高質量發展應當注重重大經濟關系,如一二三次產業、城鄉經濟、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循環”(林兆木,2018;《經濟日報》,2018)。
6.高質量發展不可忽視“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性,深入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基于此,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確實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應簡政放權,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林兆木,2018)。
7.共享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即要讓高質量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當前的重點為:一是通過精準扶貧,實現農村絕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二是通過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城市化進程;三是通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最終實現區域城鄉同步步入現代化;四是通過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真正改善民生,實現國富民強,最終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馮俏彬,2018;林兆木,2018)。
綜上可見,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高質量發展”。但本文認為,所謂“高質量發展”,則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速度要“下臺階”、質量效益要“上臺階”,強調從“增長”到“發展”的變化。同時,“高質量發展”應當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即人民群眾要切實“鼓得起腰包,住得了好房,留得住人才”“遠離霧霾,老有所樂,飲水吃菜都無公害”。
對于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著力點是加快“實體經濟”發展,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原則是“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當前,為加快高質量發展,重點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正確處理政府、企業和社會的關系。即要加快實現要素的市場化配置,著力加大產權保護力度,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真正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進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場秩序,為優質優價、優勝劣汰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賦予各類市場主體“公平感”。全面實施并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約束政府的權力,在目前“放管服”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讓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回歸;破除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加快構建新型政商關系。此外,在市場出現失靈時,政府應及時出面,鼓勵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創新,更好地發揮政府的監督作用。
2.注重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之間的結合。高質量發展最需要注意的是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即通過全面提升企業素質和產品質量,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強化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標準,推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升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高質量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任保平、李禹墨,2018)。同時,整個供給體系都要有活力和效益,實現調控政策的精細化,把調控手段下沉到中觀層面,從部門經濟、地區經濟和集團經濟層面來提振經濟增長。另外,宏觀調控必須從過去的依賴數量指標轉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性指標,重點調控就業、收入、企業利潤的合理增長,以及物價的穩定、風險規避等。
3.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核心在于提供恰當激勵,關鍵在于大力推進市場化、法治化改革。通過改革提高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效率。同時,要積極理順科研體制、教育體制,推動人力資本、知識增長、資本投入等要素升級,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大簡政放權、打破壟斷、減免稅負、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提高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下決心淘汰“僵尸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有競爭力的新產業、新產品(王一鳴,2018)。
4.注重高質量發展精神方面的培養。首先,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造精神。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的人民,今天,創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發出來,推動我國日新月異的向前發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其次,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當前住房城鄉建設領域迫切需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再次,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家精神(《中國建設報》,2018)。發揮企業家卓越的領導和組織才能,大膽創新,開拓進取,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深入挖掘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新模式,以點帶面,促進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5.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好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不僅是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這方面已取得一些進展,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短板和矛盾依然突出,今后仍然需要進一步地努力。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高質量的發展還必須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質量提升的關系,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以此創造更加環保的生存環境與發展環境,創造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6.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積極引導產業鏈整合。以《“中國制造2025”規劃》為基礎,堅持創新引領、發揮大國優勢、主導價值鏈分工、依托廣闊的國內市場,積極主導產業鏈整合(劉友金、周健,2018)。大力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化創新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速進入智能時代,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創建更多的“智造品牌”。
7.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建立健全產權制度,保障科技創新成果的內在化與推廣。鼓勵科研創新的科研管理制度、鼓勵成果轉化的期權股權激勵制度、政府采購制度,以及鼓勵創新監管制度等。同時,擴大產業開放,構建主動開放新體制;擴大中西部開放,構建協調開放新體制;健全監管體系,構建安全開放新體制,為“高質量發展”營造協調、開放、完善的體制機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