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人民銀行在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的任務十分艱巨,內審作為人民銀行履職的第三道防線,提高內部審計質量,實現以審促管,以管增效,從而改進內部管理,加強風險防范,成為人民銀行適應履職環境不斷變化的必然要求和其健康發展的內在需要。
人民銀行現階段輔助審計系統還比較有限,一些輔助審計的軟件還處于測試檢驗階段,未得到廣泛推廣運用。現場審計數據主要是依靠EXCEL軟件簡單篩選甚至手工統計,在滿足人民銀行業務特點和需求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雖然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內審部門對于開展審計質量評估做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如以審計報告展評的形式評選優秀審計報告全轄開展學習等,但目前還未形成較統一、全面的審計質量控制評估機制。同時,缺乏系統性、規范性的內審成果運用制度辦法或指導意見,存在重審計檢查、輕審計成果運用的現象。
目前人民銀行對于內審操作程序的規定可參照的制度主要是2001年制定實施的《中國人民銀行內審操作程序》,但這一制度只對內部審計的基本流程做出了規定。在審計實際開展中,取證不夠完整、問題定性不夠準確、復核執行不到位等現象時有發生;對于熟悉的單位或部門,往往忽視了審前調研環節,導致忽視了其內控制度、業務流程等方面的變化;在問題整改環節,存在責任落實不到位,后續跟蹤督查流于形式的現象,一些問題屢查屢犯,審計過程管理存在瑕疵。
內審部門往往以財務類人才為主,計算機及業務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審計項目往往涉及面廣,需要審計人員構建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如依法行政專項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執法檢查中的自由裁量權做出職業判斷,這要求審計人員了解相關領域的制度規章、實務操作。
一是提升信息化手段利用率。審前利用人民銀行總行開發的內審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查閱被審計單位歷年審計資料和同類審計檔案,廣泛利用已有審計成果,對照以前年度問題整改情況,確定審計重點;對于征信信息安全管理審計等涉及數據處理的審計項目,還可進行審前數據分析,利用現有的計算機輔助審計系統發現審計線索;對于涉及部門較多的審計,還可利用風險評估系統,預判風險點,合理分配審計資源。二是推進信息化人才建設。內審人員須克服畏難情緒,積極提升信息化水平。通過總行開展的內審案例分析遠程培訓,增進對輔助審計系統理解;組織各類審計信息系統專項培訓,聘請系統內外部專家集中授課,有針對性地提升內審人員實際操作能力。三是加強內審信息系統建設。在建設人民銀行會計、外匯、國庫、發行等業務領域信息系統時預留審計接口,完善計算機輔助審計在國庫、發行、預算管理審計中的運用,不斷拓展計算機輔助審計在其他業務審計中的應用,使人民銀行業務數據與審計系統實現對接。
一是明確審計責任。確定內審機構負責人、審計組組長、主審人、項目成員的職責范圍,建立對審計底稿、內審事實確認書、審計報告等文書的質量復核制度,及時糾正復核中發現的取證不完整、定性不準確、意思表達不清晰等問題。二是制定和完善審計制度、操作規范。基層人民銀行內審部門應加強對《中國人民銀行內審操作程序》等現有審計制度及《內部控制審計操作手冊》、《人民銀行基本建設審計指南》等內容的學習理解,并根據總行制度和自身實際,制定和完善各類審計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冊,進一步推進審計規范化工作。三是建立審計質量評估機制。借鑒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發布的《內部審計質量評估辦法(試行)》和《內部審計質量評估手冊(試行)》,根據不同類型的審計特點,建立包括若干質量控制點和重要控制環節的審計項目全過程控制體系,和涵蓋定性指標、定量指標的評價體系,可采用內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內部采取各省交叉匿名評分形式,邀請中國內部審計協會、會計師事務所人員作為外部專家評分,對優秀審計項目給予獎勵,并在系統內公布。
加強對審計項目審前、審中、審后各個環節的控制和監督,把握審計立項、方案擬定、問題查證、報告擬寫、成果運用、檔案管理等關鍵環節,做到立項科學、方案周密、問題準確、報告可讀、建議可行、整改到位、檔案完善。
1.項目立項應根據央行履職需求和內部控制管理需要,堅持風險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資金使用、權力運行等關鍵領域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查找薄弱環節。
2.方案擬定做到周密科學,加強審前調研和分析,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觀摩、現場走訪等方式,了解被審計單位業務特點,查找和評估風險點;可利用年度風險評估結果,確定審計的重點、范圍和審計順序;將查閱歷史檔案作為審前準備的重要環節,借鑒和運用大數據思維,查找審計線索,促進提高審計效率。
3.問題查證強調充分可靠。主審人實時把控審計進度,審計期間不定期召開碰頭會,對審計線索和疑難問題及時討論落實,根據證據來源、形態、性質,對審計證據進行取舍,并嚴格遵循審計問題雙人復核制度,確保每項審計內容都有充分證據支持,問題定性清晰準確。
4.報告撰寫堅持“重點突出、如實反映、客觀評價”的原則,對工作底稿、事實確認書中的表述進行完善,確保審計問題描述清晰完整,事實反映翔實充分。根據被審計單位的特點,召開審計意見整改建議交流磋商會,分析個別歷史遺留問題和疑難問題的性質、成因,篩選出最優解決辦法,有針對性地提出審計建議。
5.成果運用關鍵在落實整改。一是要明確問題責任。每年對前一年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建立問題清單、整改清單和問責清單,并錄入管理系統,使業務管理部門可瀏覽問題清單和整改進度,明確其責任。從問題發現到責任追究全過程清單化管理,統一“掛號”、逐一“銷號”,對未整改或未規范的問題予以持續動態監管,責任到人,限時整改到位。二是要加強審計綜合分析。對審計發現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化為簡明扼要的綜合分析報告,不僅有利于被審計單位糾正問題,更有利于其他單位舉一反三進行對照整改,甚至能夠轉化為組織管理和控制的措施,從而堵塞漏洞,避免類似問題發生,使審計成果附加值得到提升。三是注重審計成果關聯運用。統計審計發現問題頻率、審計發現問題整改率、審計發現問題屢查屢犯率等指標,形成可查詢的評價報告,探索將其用于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和職務晉升,發揮審計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約束作用。
6.檔案管理。由主審人負責,逐一核對系統錄入的項目信息和紙質檔案,系統管理員及時監督檢查,確保電子檔案與紙質資料完整、一致。明確責任范圍,強化規范意識,按照“誰主審誰負責,案結卷成”和“邊審計邊搜集整理”原則,主審人根據項目檔案管理制度要求及時完成項目資料的收集整理、立卷裝訂;內審部門組織人員完成項目資料審核,并不定期抽查項目資料是否排列有序、真實可靠。
1.創新培訓方式,拓寬學習范圍。科學制定培訓計劃,除了傳統的現場培訓外,還可以積極組織各類遠程培訓、業務跟班學習,邀請其他部門業務骨干參與審計、積極參與上級部門審計實踐。學習范圍包括但不僅限于審計基礎理論、人民銀行規章制度、時事知識等。
2.積極搭建內審人員交流平臺。通過創建電子刊物、 組織跨地區內審人員交流活動等形式,鼓勵內審人員分享項目經驗和調研成果;利用管理系統將內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問題、業務制度的更新等內容進行信息共享;加強內審部門與業務部門溝通交流,組織業務知識交流會等,及時獲取業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