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推進貿易便利化,國家外匯管理局于2012年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對進出口企業實施動態分類管理。作為具體執行政策的基層外匯管理人員,我們對政策實施幾年來所發揮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進行了思考,并結合工作實際提出相關建議。
貨物貿易分類外匯管理是指“ 外匯局根據企業貿易外匯收支的合規性及其與貨物進出口的一致性,將企業分為A、B、C三類,并根據企業在分類監管期內遵守外匯管理規定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外匯局對占絕大多數的A類企業貿易收支給予最大程度的便利化政策,對極少數違規的B、C類企業采取較為嚴格的真實性管理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區別對待,有效管控”,既便利企業正常交易、降低交易和監管成本,又對存在問題的企業降級處理并嚴格管理,達到獎優罰劣、提升監管效率的目的。同時,這種對貿易主體進行分類管理理念,也實現了外匯管理由行為監管向主體監管的轉變。
(一)促進了貿易便利化。分類管理對A類企業實行便利化措施,企業進出口收付匯及結售匯不受限制,A類企業不必頻繁往返于外匯局、銀行之間,加快企業收結匯資金周轉速度,節省企業時間、人工等成本。同時,由于A類企業審核憑證的減少及操作流程的簡化,銀行辦理相關外匯業務工作量大大減少,也顯著提升了銀行外匯業務辦理效率。
(二)實現了風險防范。通過分類管理,能夠強化對轄內進出口異常企業的主體監管。外匯局向外匯指定銀行和涉外企業發布主體分類信息,并可將主體分類信息向海關、稅務等管理部門通報,必要時可向社會公開披露,有利于加強風險防控。
(三)促進了企業合規經營。目前將存在異常或違規行為的企業納入B/C類管理,增加了不合規企業辦理各項外匯業務的成本,引導絕大多數企業合規守法經營。以轄內某電子公司為例,該公司由于違反貨物貿易相關規定被列為B類企業,該公司被列為B類企業后,無法享受A類企業的便利化管理政策,企業收付匯受到制約,對企業造成較大困擾。此后該公司法人對自身分類情況高度關注,積極向外匯局了解政策、參加培訓,外匯業務自律意識顯著提升,促進了企業合法合規經營。
(四)提高了監管效率。實施分類管理后,外匯局依托強大的系統功能,建立了強有力非現場監測分析方式、方法,能夠及時篩選、發現異常、可疑及違規主體行為,工作人員只需對極少數B、C類企業進行重點監管,工作成效大大提升,實現了促進監管資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標。同時,分類管理也提升了外匯管理人員事中事后監測分析能力,進一步促進了外匯監管水平的提高。
(一)相關政策適用面窄,影響監管效能發揮。目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政策只是依據企業貿易項下外匯收支的總量核查指標進行分類,資本項目則未明確企業分類標準,仍按業務類型進行管理。出現即使企業資本項目被實施了業務管制,但并不影響其經常項目進出口業務辦理的情形。反之,貨物貿易管理將企業劃為B/C類,也僅對企業貨物貿易外匯收支進行限制,而無法限制其資本項目業務的辦理。這種管理模式使得主體監管措施難以真正落實,影響外匯一體化主體監管效能發揮。
(二)本外幣政策不同步,造成監管存在盲區。目前,貨物貿易分類管理的限制類措施主要針對外匯業務,而人民幣跨境收支業務并未包含。由于本外幣尚未實現一體化監管,外匯局與人民銀行跨境辦尚未實現分類信息共享機制。本外幣監管政策的差異,會產生“監管漏洞”,如部分B/C類企業就可通過跨境人民幣交易規避分類管理措施。
(三)部門間溝通不順暢,監管信息缺乏共享。雖然目前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實現了外匯局、海關、稅務的數據共享和聯合監管,但部門間的政策法規銜接不夠,聯合監管措施有限。外匯局將企業劃入B/C類后,雖然影響其在銀行的外匯收支,但在海關仍可報關進出口,企業違規成本低,政策影響力不強。同時也產生部分監管真空,使得出口不收匯、騙取政府出口補貼和獎勵等違法違規行為難以得到有效管理和遏制。
(四)新設企業登記便捷,缺乏有效管理手段。隨著簡政放權的進一步推進,登記注冊新企業的手續較為簡單便捷。外匯管理也以“無罪假設”為出發點,對新設企業直接實施A類企業便利化政策。部分企業利用貿易便利政策通過大額預收預付貨款等方式實現“一次性收支”,此后不再發生貨物貿易收支業務,或重新注冊企業辦理外匯業務,分類管理措施對此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一)強化主體監管,實施一體化管理。在梳理整合現行資本項目管理、貨物貿易管理分類管理措施的基礎上,探索形成完整系統的企業分類管理措施。如根據企業的種類、規模、業務合規性、信用記錄等情況,建立涵蓋其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國際收支業務的總體分類標準。提升企業分類的有效性、全面性與科學性,將企業貿易外匯收支、大額服務貿易收支、資本金及外債使用、人民幣貿易結算及投資、是否涉及個人分拆結售匯等情形納入重點監測與現場核查范圍,發現異常或可疑線索即可作為分類依據,從而形成完整、系統企業分類管理措施,不再區分業務類型,嚴格按企業一體化分類標準執行對企業的差別管理措施。
(二)協同本外幣監管,完善相關法規。人民銀行、外匯局要對現行外匯管理、人民幣跨境結算政策進行整合,確立本外幣監管政策的基本框架、原則和標準。將本外幣資金流動監管政策、力度及手段逐步協同化,從制度安排和監管設計上將人民幣跨境資金流動以及境外資產負債,納入到跨境資金總體監管體系中來。
(三)加強聯合監管,形成監管合力。一是建立海關、稅務、外匯等部門分類管理評定的互認和監管信息的互通機制,對異常違規企業采取共同制約措施,充分發揮分類管理的作用,進一步加強聯合監管力度。二是及時將資金流與貨物流異常不匹配企業名單通報給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提示政府警惕企業騙取進出口補貼和獎勵;三是加大對有貨物流無資金流企業的查處力度,對涉嫌逃騙匯、地下錢莊等違法犯罪的及時移交公安部門。
(四)關注新設企業,堵塞監管漏洞。加強與工商管理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定期交換工商營業執照經營范圍包括進出口業務的企業注冊和注銷信息,有效識別利用新注冊企業逃避外匯監管企業的行為。增加系統對新企業自動標識功能,并設置“考察期”,提高銀行辦理業務時的警惕性,對新企業頭三筆業務實行資料的全面審核,降低新企業違規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