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燕
(南京林業大學,南京 210037)
2002年十六大報告強調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雖然中央政府積極推動,但是農地股份合作社并未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發展起來。科斯提出交易費用概念以論證企業存在的必要性,之后新制度經濟學家不斷拓展交易費用理論的研究領域。地方政府和農戶基于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前提,根據資產專用性引發的交易費用大小,決定是否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
人力資本專用性強,即農戶具有豐富的務農經驗和專業知識,該類農戶維持家庭經營最能有效實現其人力資本優勢。農地入股合作社統一經營農地,對于務農經驗豐富的農戶而言可能需要接受農地股份合作社聘用,繼續從事農業經營。但是,農地股份合作社實現規模經營通常會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務農經驗豐富的農戶難以獲得與其專門性知識和經驗相稱的打工收入。人力資本專用性弱,即該農戶并不具有豐富的務農經驗和專門知識。此類農戶通常年紀較輕,沒有從事務農的經驗,傾向于將農地入股合作社后從事非農經營。
人力資本專用性強,意味著農戶維持家庭承包經營的意愿高,地方政府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談判成本高,地方政府傾向于家庭承包經營。人力資本專用性弱,農戶轉移勞動力到非農經營的意愿越強,地方政府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的交易成本低,地方政府傾向于主導生成農地股份合作社。
農地所處地理位置好意味著距離縣城近,市場化程度高,農戶可以靈活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約束明顯,氣候條件適宜以及土壤質量好意味著可選擇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更豐富。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土地質量差,農戶可選擇經營的農作物種類受限,農戶對市場的依賴程度增大,市場風險增大,因此會傾向于生成農地股份合作社。
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適宜、土壤肥力以及灌溉條件好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交易費用低,地方政府會傾向于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土地細碎化程度低意味著合作社整地成本低,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的可能性大,地方政府會傾向于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差,意味著地方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的交易費用高。此時,地方政府傾向于維持家庭承包經營。
某些特定農作物種植需要的機械設備投資較大,普通農可能承擔不了高額投資,也可能被套牢。因此,農戶可能傾向于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
江蘇省蘇中地區的南通如皋市白蒲鎮A村農地股份合作社是該村農戶基于交易費用考慮自發生成的。A村農地股份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農戶入股農地面積430畝,入社農戶122戶。農地股份合作社分紅每年保底收益1 200元/畝。
A村農戶自發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是基于以下三點考慮。
第一,A村地理位置偏僻、農地細碎化程度高、灌溉條件差。A村距離如皋市39公里處,地理位置偏遠。全村耕地面積3 015畝,3 200多農戶,人均不足1畝,人多地少。A村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差,周邊沒有河流湖泊,農業生產缺乏水資源。為滿足灌溉需求,農戶需要專門提交一筆水利工程費,每畝地7塊錢,從長江引水灌溉。
第二,務農機會成本高,農戶傾向于外出打工。A村地理位置偏僻,農業基礎設施差,農戶農業收入依賴度低,以打工為主。以一戶3—4個人為例,至少有兩個人在外打工掙錢,打工年收入可達8萬元左右。
第三,有機稻米經營投入成本高,經營風險較大。有機稻米并不適合A村農戶單戶經營。有機大米強調施肥、除草和治蟲不能使用化學方法。普通稻米可以用除草劑,每畝僅需20元,有機稻米只能人工除草,每畝勞動力成本為200元。
A村村主任在宣傳有機稻米種植要求和價格趨勢后獲得122戶農戶的支持,入股430畝。A村農戶有豐富的糧食種植經驗,傳統糧食種植對該村農戶收入貢獻度很低,該村農戶更傾向于外出打工。
江蘇省蘇南地區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A村農地股份合作社是在吳江區及同理鎮政府積極推動下成立的。
2009年,蘇州市《關于進一步加快和完善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的意見》要求,到2010年,全市加入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農民承包土地面積達到50%左右。2010年,蘇州市《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試行)》把基本農田納入補償重點之一。吳江區結合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萬頃糧田建設工程”的建設要求,為鼓勵土地流轉出來并保證糧食安全,吳江區要求獲得基本農田生態補償的條件,一是土地必須流轉給農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必須種植糧田。2010年B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全村農地全部入股,約為5 608畝。
吳江市之所以在同里鎮B村主導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是基于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專用性引發的交易費用問題。
第一,B村農戶收入以打工為主,農戶務農成本高,地方政府推動成立農地股份合作社的交易成本低。B村勞動力約為700多人,其中20~60歲的勞動力基本都在外務工,主要在蘇州昆山等地,60歲以上的老人平時也在周邊打工。農民人均純收入約20 300元/年,其中農業收入約占農戶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
第二,B村土地細碎化程度低,在農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前已形成連片規模經營基礎,地方政府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交易成本低。1998年土地二輪承包時,B村已普遍形成大戶規模經營的做法,農戶敏感的只是農地面積,對于“四至”的確定并無強烈需求。因此,當時B村土地確權只記載各家各戶的土地面積,并不明確規定“四至”。
2007年江蘇省提出“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同年江蘇省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要求實現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需要對農地進行集中連片整治。為了配合農業產業示范園的開發以及“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農地股份合作社成為集中全村土地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載體。
基于上述研究發現,農戶和地方政府是否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是基于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專用性引發的交易費用大小。
人力資本專用性越強,農戶越傾向于維持現狀,人力資本專用性越弱,農戶越可能自發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地理位置好、氣候條件適宜、土地質量越好,意味著物質資本專用性越弱,農戶越傾向于維持家庭承包經營;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越差,意味著物質資本專用性越強,農戶越可能自發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經營特定農產品的機械設備投資越大,意味著物質資本專用性越強,農戶越傾向于自發推動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反之,農戶越傾向于維持家庭承包經營。
人力資本專用性強,意味著談判成本高,地方政府傾向于維持現狀,反之,地方政府越傾向于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好意味著資產專用性弱,地方政府傾向于主導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土地質量差意味著資產專用性強,地方政府傾向于維持現狀。經營特定農產品的機械設備投資越大意味著物質資本專用性越強,地方政府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生成的交易費用越低,地方政府越傾向于主導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生成。
不同地域農業生產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專用性引發的交易費用差異決定農地股份合作社生成機理的差異,農地股份合作社的制度供給應符合其生成機理的理論邏輯,根據不同地域農業生產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政策發展農地股份合作社,實現農地規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