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新建(原國家質檢總局法規司司長、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副會長)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明確提出要加快質量促進法立法進程。我們今天召開2018年全國纖維及其制品質量提升推進會,也是為了促進纖維及纖維制品質量供給水平的提升。2016年2月23日,質檢總局在《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基礎上修訂頒布了《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也就是第178號令,在我國纖維制品質量提升中有著重要意義。借此機會,我介紹一下它的立法背景、解決的問題、主要制度及其作用。
在我國對纖維及纖維制品質量監管的長期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為主干,繭絲、毛絨、麻類纖維、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等規章為補充的制度體系。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是紡織品服裝第一生產大國,每年平均生產紡織服裝約250億件,2014年紡織產業總值達6萬億元以上,占國家GDP的10%以上。近年來,纖維制品的質量安全形勢雖然總體趨好,但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時有發生,纖維制品質量問題,成為群眾關心、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焦點。如2013年上海校服事件,就是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嚴重超標。
學生問題無小事,學生服的質量安全更是家長關心、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后對加強校園紡織品、紡織品服裝質量監管工作提交議案提案。學生服是廣大學生穿著使用的產品,是社會的一個大群體,也是一個特殊群體,校服的社會需求量極大,因此校服質量的社會影響力也極大。2015年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從國家層面上對學生服管理進行了規范。紡織面料是提升學生服及紡織品質量的基礎。《辦法》把學生服和紡織面料單獨拿出來是為了發揮質量技術基礎引領作用,在國家相關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學生服、紡織面料”等纖維制品的質量監管,“先試先行、積累經驗”,一個行業一個行業抓,重點提升特殊消費群體的人身健康安全,服務于大眾民生。
《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自2006年由質檢總局頒布實施以來,明確中纖局及地方各級專業纖檢機構承擔絮用纖維制品質量監管的職能分工,通過原料把關、監督檢查、重點區域場所整治、質量誠信、集團購買質量監控等具體工作制度,建立了有效的監督體系,打擊了制售“黑心棉”的違法行為,保護了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實踐證明,分類監管及加強重點領域的監管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纖維制品質量監督管理辦法》的出臺,填補了目前國內紡織品,特別是學生服質量監管的專業性立法空白,是纖維制品質量監管法治化的重要步驟,是加強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紡織面料質量監管,實現纖維—纖維制品“全鏈條監管”的重要措施。
一是保證質量安全。目前纖維制品存在著甲醛超標、pH值不合格、可致癌染料,染色牢度差、重金屬超標等嚴重威脅消費者健康安全的質量問題。《辦法》規定了生產者、銷售者以及在經營性服務或公益活動中使用者的質量義務。通過引導生產者改善生產條件、建立原輔材料進貨驗收記錄等,推動企業落實產品質量安全。
二是防止質量欺詐。纖維成分及含量反映產品的內在特征和價格因素。市場上存在一些不法生產者、銷售者利用消費者缺乏鑒別知識的短板,采用欺詐手段,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辦法》對絮用纖維制品、學生服、紡織面料的標識內容提出具體要求,并規定了法律責任,對纖維制品的質量欺詐行為進行打擊。
三是整治標識亂象。產品標識是產品的“身份證”,代表了產品各項指標的真實情況,也是消費者了解并最終是否購買的根本依據,更是向消費者給出的莊嚴承諾。《辦法》突出纖維制品標識的相關規定,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提高纖維制品標識的規范化。
四是加大生產過程的監管力度。《辦法》通過建立監督檢查、重點區域產品質量提升、質量誠信、集團購買質量監控等多項制度,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纖維制品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纖維制品質量的提高。
1.集團購買質量監控制度
集團購買質量監控制度是遏制劣質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流入校園、賓館飯店、醫院、賑災救濟等集團購買單位的有效措施,是通過市場選擇倒逼企業做好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也是進一步做好學生服質量監管的有力措施。《辦法》規定:對生產企業生產學生服、用于經營性服務或者公益活動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原輔材料、設備、加工過程等加強監督檢查。同時,還明確要求學生服須經“雙送檢”檢驗合格后,方可提供給學生使用。
2.質量誠信制度
《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質量誠信建設制度。結合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相關要求,一是通過生產企業質量檔案建立,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二是可以根據監督檢查結果、違法行為查處等情況,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行質量信用評價并公開;三是根據質量信用評價結果,通過調整對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查頻次,實行動態監管。
3.重點區域綜合整治和質量提升制度
《辦法》結合監管實際,一是規定對纖維制品制售相對集中地區,確定重點區域場所名單,通過增加監督檢查頻次和檢查項目,開展重點區域纖維制品的質量提升;二是加強質量安全的風險監控與管理,規定“質檢總局可以根據纖維制品的整體質量狀況,發布質量安全風險警示”。
4.原料把關制度
《辦法》中要求,纖維制品的生產者應當對用于生產的原輔材料進行進貨驗收和記錄,保證符合相關產品標準的質量要求;不得利用國家禁止使用的原輔材料生產纖維制品。通過對絮用纖維制品使用原料的禁止,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填充物的基本技術要求、紡織面料原輔材料的要求,落實從原料入手把關的監管制度。
5.質量標識制度
發揮纖維制品標識的作用,是《辦法》建立的重要監管措施之一,規章特別強化了生產者標識義務以及學生服使用者的標識驗收義務。規定纖維制品的質量標識應當包括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生產者名稱和地址、產品名稱、規格、等級、產品標準編號等,其中,學生服和紡織面料還需要標注纖維成分、含量及安全類別等內容。這些標識的內容全部依據相應產品的強制性標準條款,并通過相應的法律責任來保障實施。
6.監督檢查制度
《辦法》規定,纖維質量監督機構依法對纖維制品質量實施監督檢查。明確檢查內容:一是對從事生產、銷售、在經營性服務或者公益活動中使用纖維制品的場所、產品質量狀況實施的一般性檢查;二是對生產企業生產學生服、用于經營性服務或者公益活動的生活用絮用纖維制品的原輔材料、設備、加工過程的監督檢查;三是對公益活動中使用纖維制品的檢查。
《辦法》出臺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纖維—纖維制品“全鏈條”監管格局的必然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保障纖維及其制品質量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著力點。《辦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纖維制品質量監管向法制化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實現纖維—纖維制品“全鏈條監管”格局,保證纖維制品質量安全,引導纖維制品產業良性發展,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辦法》明確了纖維制品質量國家和地方兩級監督體制,并參照《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的有關內容,規定有專業纖檢機構的地方,由專業纖檢機構負責質量監督工作,體現在纖維制品上專業纖檢機構監管優先的原則。實行“全鏈條監管”后,大幅提高了監管效果。各級纖維質量監督機構根據總局的部署,結合各地實地情況,研究制定了纖維質量提升行動方案,積極主動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爭取工作支持,落實保障措施,不僅做好“規定工作”,還完成了“自選動作”。既綜合運用各種質檢手段,打好“組合拳”,又積極推進社會共治,協調部門間相互配合,支持新聞媒體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特別是充分發揮商會、協會和中介組織作用,齊心協力打好纖維制品質量提升的“大會戰”。今年3·15期間,各地深入開展纖維制品等消費品質量安全教育活動,提高全民質量安全意識,促進科學消費、理性消費,服務民生。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國家質檢總局、工商總局、食藥監總局合并成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纖維檢驗局對纖維及其制品質量監管的職能將進一步加強,纖維及其制品的質量提升任重道遠,既要抓“保安全”的質量底線,又要拉“質量創新”的高線,需要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治理新格局。我相信,中國質量萬里行促進會與中國纖維檢驗局今后的合作將會取得更好的成效,纖維及其制品行業一定能早日實現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