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曄
(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太原 030006)
當前我國的精準脫貧已經進入到了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通過推行社會兜底、扶持村集體產業、引入產業扶貧項目等多項精準有效的措施,一部分貧困鄉村與貧困戶已經擺脫了貧困的長期困擾,一部分貧困戶得到了國家的扶助,生產生活得到了保障,經濟物質上的扶貧成效顯著。但是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前精準脫貧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即最難啃的“骨頭”是貧困地區普遍存在的精神貧困現象。本文試圖通過中國優秀傳統德孝文化的建設推動精神脫貧,實現精準脫貧。
精準脫貧作為提高貧困農村和貧困戶生產水平與生活質量的重要戰略,在保障農戶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使其做到吃穿不愁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只有在精神上脫了貧,農民才能真正遠離貧困的困擾。然而,目前導致精準脫貧在推進過程中常常陷入困境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農民精神上的愚昧落后與封閉保守,這種精神貧困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村民依賴政府扶持思想嚴重。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不論是貧困村莊還是非貧困村莊,又或是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再或是農民和村干部,都受到了物質利益至上這種不良思想泛濫的影響。在利益的驅動下,面對國家扶貧中的政策傾斜,養成了嚴重的依賴思想:村干部不愿認真規劃村莊,發掘探索自身脫貧方式,而是想方設法爭取國家扶貧資金,接受國家政策幫扶,同時選擇利用欺瞞等各種方式保住貧困指標。費孝通指出:“文化是一種傳統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生長在這里面。我們的語言、習慣、情緒和意見都是不知不覺的在這里面養成的。”普通村民深受傳統農業社會保守落后的小富即安、小利就沾的小農文化的影響,不愿意主動追求進步,憑借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掙錢,甘愿貧窮,只想著國家救濟,等著靠著國家的資金幫助。“等、靠、要”的依賴心理導致農民缺乏內生動力,擺脫貧困陷入循環往復的困境。
第二,家庭缺乏傳統倫理秩序。在傳統的農村社會生活中,老年人作為家族長者,德行高尚,生產生活經驗豐富,因而受到整個家族的尊敬。但在現今的農村,情況卻大相徑庭。2011年,學者楊立雄對中國農村老年貧困人口進行統計分析,并結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數據進行推算,結果均顯示農村老年貧困人口數量超過1 400萬,農村老年貧困率為10%以上。數據顯示,農村老年貧困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變遷,除了物質條件上的貧困,農村老年人精神貧困的現象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一方面,兒女自身生活收入有限,贍養老人的社會壓力較大,依賴國家幫助承擔養老責任。此外,一部分年輕人內心深處缺乏養老意識,不尊敬老年人,認為老年人無用,養老是額外負擔。另一方面,老年人尤其是貧困的老年人法律意識淡薄,溺愛孩子等的影響,不愿給孩子增加負擔,只想依靠國家養老。家庭內部家庭內部倫理嚴重缺失,沒有生產能力與收入的老年人便逐漸邊緣化,老年人的貧困現象也就愈加嚴重。
第三,村莊社會風氣混亂。村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其整體良好的道德風尚與社會風氣對村莊自身建設與發展,對村民的思想狀態、精神風貌、文化素養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一方面,受到舊傳統習慣和舊觀念的貫性侵蝕與腐化,人們的精神愈加貧困,不切實際、盲目比拼的彩禮陋俗依然固著在貧困地區與貧困戶的生活觀念中,致使貧困戶常陷于貧困,且長期都難以擺脫貧困的困擾;另一方面,“空心化”的村莊嚴重缺乏溝通與交流,缺乏參與、商議村中集體事務的熱情與創造力,村莊發展的內在凝聚力嚴重匱乏,村民為享受國家利益而爭搶貧困戶,對村集體活動不關心,難以對村“兩委”與村干部形成有效監督。村民道德修養貧乏,村風村貌混亂,村莊脫貧缺乏建設與發展的氛圍。
關于文化與貧困的關系,美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提出了著名的文化貧困論。他認為,貧困不僅是一種經濟狀況,同時還是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窮人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體系等,對周圍人和后代都會發生影響,使貧困得以維持和繁衍。該結論揭示了文化對貧困的重要影響力,因此,通過探究德孝文化,分析德孝文化是如何導致當前精神貧困現象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德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內涵包括“四孝”和“四德”兩大方面。“四孝”指的是人人要孝愛自身、孝愛父母、孝愛國家和孝愛自然,其實質就是要自尊自愛,敬老助老,忠國愛民,愛護自然,這就是“孝”文化的的主要內涵。“四德”指的是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是做人需要恪守賢良、忠孝、誠信、仁愛等高尚品行,這是“德”文化的主要內涵。孝是德的基礎,德是孝的延伸,二者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從其本質上看,既包括以孝愛自身、孝愛父母、孝愛國家和孝愛社會為核心內容的孝道體系,也包括以賢良、勤奮、忠誠、仁愛等為核心內容的道德體系。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具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道德修養、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
1.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缺失。正確的價值觀是政策認同和主動參與的導向,貧困農民如果選擇不甘貧困、勇為人先的價值取向,以脫貧攻堅為己任,就會全力以赴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幸福生活,而不會依靠政府和社會救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德孝文即要求貧困農民能夠不畏懼目前面對的貧困與苦難,相信自己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勞勇敢創造財富,大膽走出家門努力拼搏,改善自己生活水平的同時為父母生活水平的提升創造條件。但當前的脫貧情況反映出相當一部分貧困農民被動、嚴重依賴國家幫扶,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通過采取隱藏實際收入、分戶等手段或托關系爭奪貧困指標,想盡辦法甚至不擇手段爭當貧困戶,不關心地區與村莊發展,“等、靠、要”不良思想嚴重泛濫,這種不良風氣背離了中國傳統德孝美德的要求,助長了貧困戶貪圖貧困補助而不思進取的思想,消磨了貧困邊緣戶謀事干事的志氣,給精準扶貧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礙,這種現象集中體現了貧困地區即貧困戶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優秀傳統精神的嚴重缺失。
2.清正廉潔、為民服務缺失。傳統的清正廉潔、為民服務的德孝文化要求在當前的扶貧工作中,貧困地區的村干部必須要有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從嚴從實的實踐行動,全心全意地為貧困農民服務,圍繞當前階段的脫貧目標扎實開展工作。當前的脫貧工作賦予了基層扶貧干部,尤其是村干部“領頭羊”的關鍵角色,但一些村干部在面對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流失嚴重、發展動力不足等現實條件時,擔心失去國家的政策優惠和財政補貼,對脫貧攻堅缺乏信心,存在著不愿摘帽的心理;同時在識別貧困戶,實施脫貧政策,開展脫貧工作的時候,不能夠有效地做到公開公正,導致村民之間為貧困戶指標產生矛盾等現象都加大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村干部們清正廉潔、為民服務的德孝文化的缺失。
3.尊老敬老、睦鄰和諧缺失。尊老敬老、睦鄰和諧的德孝文化要求貧困農民不能因為自身條件不足而忘記孝養父母,必須使父母在物質上得到奉養,在精神得到滿足,多看望父母,多與父母聯系溝通,多想辦法盡到贍養義務;同時也要尊敬愛護村中的任何人,尤其是敬愛老年人,熱愛村莊,與鄰為善,努力維護村莊和諧。只有兒女真正做到盡“孝道”,尊敬、愛護和贍養父母,并將這種精神延伸到社會生活中,和善待人,才能有效實現村莊的和諧友好,增強村莊的凝聚力與競爭力。但目前,貧困地區精神貧困的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兒女不愿意贍養父母,不孝順關懷父母,不尊敬老人;村民之間為爭搶貧困戶,不擇手段,矛盾頻繁等,這些都阻礙了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根本上表現出了這些貧困地區和貧困戶尊老敬老、睦鄰和諧的優秀傳統觀念的缺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而要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就必須要發揮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德孝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就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與闡發,因此在當前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時,我們可以利用德孝文化提升貧困鄉村的治理水平,為這些貧困地區的精準脫貧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支撐。
第一,鞏固德孝文化建設思想基礎。開展德孝講堂、德孝文化講座等多種形式的德孝文化教育活動,宣傳當地德賢先人與身邊典型的優秀事跡,同時配合廣播等大眾傳媒方式,培育“好家風”“好鄉風”、敦厚民心民風;在村莊建設中以書寫墻體字、打造文明宣傳欄等形式注入德孝文化元素,營造自覺敬老尊賢,關愛困難群眾的良好的德孝環境;將精準脫貧的國家政策與民俗優秀內容相結合,組織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提高群眾道德修養,完善鄉村社會文明,激發基層群眾參與精準脫貧的實踐活動中,保障扶貧工作的順利推行。
第二,健全德孝文化建設組織結構。統籌精準脫貧工作計劃與德孝文化建設于村莊建設戰略目標,以“村兩委”為主要建設力量的同時,聯合婦聯、扶貧小組、村集體產業協會、社會志愿者協會等組織的力量,結合當地村莊特色,社會發展組織牽頭,積極引入養殖、種植等扶貧產業,為村莊貧困戶提供工作機會,幫助他們能夠自食其力,勤勞致富;成立村莊德孝文化建設工作小組,結合精準脫貧的需求,確立并逐步落實德孝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措施、步驟,發揮德孝文化建設在精準脫貧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德孝文化在基層黨建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干部德的培育同時完善干部德的考核,提升村干部的道德修養水平,自覺深入貧困村莊以及各貧困戶家調研,通過其能力與資源為群眾脫貧服務。
第三,完善德孝文化建設規范體系。深入挖掘村中道德典型的家規家訓,積極引導村民學習家規,尤其是村干部要起帶頭作用,同時明確并積極宣傳村規民約,并制定具體的行為標準,形成社會約束機制和監督機制,匡正村民們的思想、情感、態度、精神、習慣,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以黨員干部為帶頭者,在全村形成尊老愛幼、崇德向善的新生活風尚;創新教育方式,運用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德孝入農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將精準脫貧的國家政策以及法制宣傳教育、道德規范教育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的內容中,通過加強正面的倡導方式,讓“德孝”成為村風的重要內容,使德孝之風在鄉村社會蔚然成風。
德孝文化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已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在文化落后的深度貧困地區,通過多種方式與手段,發掘并激發其德孝文化,以道德增進農民的內生動力,借助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才能擺脫精神貧困導致的脫貧困境,為真正打贏脫貧攻堅之戰提供重要保障。